心不死 道不生 欲不灭 道不存宗教共融的宇宙观

心不死 道不生 欲不灭 道不存:宗教共融的宇宙观探究

众所周知,当代世界上以恐怖主义为极端表现的一些族际和国际冲突,或多或少、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同各种宗教之间的分歧或冲突有关。与此同时,为减少分歧冲突、消除悲剧根源而进行的宗教之间的对话,却是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话缺少深层的哲学基础。换言之,许许多多的宗教人士和宗教学者并未致力于思考和发掘各大宗教之间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相通之处,从而发现对话的深层基础。本文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之一即世界观方面思考和发掘这种相通之处的初步努力。

世界是一个过程,这不但是具有科学世界观的现代人的认识,也是各大古代文明及各大传统宗教的共同认识。世界之所以是过程,在于它的空间特性同它的时间特性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点在现代物理学中已经得到了清晰的说明,而其在古代文明和传统宗教中也曾得到了直觉性的认识和各种不同的表达。

中文“世界”一词来自佛教。“世”指迁流,“界”指方位,前者有过去、现在、未来,后者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所以佛教所说的世界是一个时空结合的一个概念,这与中国古代文化及宗教中所说的宇宙含义完全一致。“宇宙”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等同于我们在此所说的“世界”,而其古代字义正是“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也是一个兼有时空意义的一个概念。

提出这个概念的是《淮南子》,所表达的是道家思想,而这又是从战国时代《尸子》的下述思想而来的:“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日宙”。不过后一句话的话序被改变之后,动态或者过程意味更为突出了而已,同时,这又符合庄子的“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乎本剽者,宙也”的精神,因为这个“长”字就表示事物发展进程。而墨家的(它在诸子百家中极富张量性)空间不能脱离时间的事理:“宇或徙,说在长宇久。”(《墨子·经下》)说明事物在地域上的延伸伴随着时间上的延续。

被韩愈论儒家道统时与荀子并列的大儒扬雄,在解释天地时除了把空间时间并举之外,还把时间与开天辟地联系起来:“阖天谓之宇,以辟出谓之宙。”(《太玄·玄摛》)这样说法似有一点现代物理学中的有限无边模型(注:爱因斯坦为了解决物理学中的三维欧氏几何无限性和牛顿理论在万用范围内适用性的矛盾,在1917年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名为静态有限无边模型)的影子;“辟出意味着开创,因此这位大儒的大说法相当接近于基督神父奥古斯丁关于时间从‘创世’开始的情况。在奥古斯丁看来谈论创世以前没有任何意义,他这种观点今天得到了一定的印证。

正如当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教授所言:“相对论将我们的理解方式转变了,使我们意识到两个重要事实:首先,我们生活的地球并不位于中心位置,其次,我们感受到过去事件发生的情景,并不是因为它们仍然存在,而仅仅因为它们影响了我们的现状。如果我站在这里说话,你坐在那听,我都能感觉到你坐在那里。但实际情况却不同。你昨天坐在那里的时候,我就在这里说话,现在你听到我的声音。我可以通过你的眼睛看到过去,但我无法看到过去,因为我自己并不停留那里的。”

此外,如法藏曾有一句很著名的话:“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俱相成立,俱无体性。一念若失,则失一切;一切若失,则还归一念。”[2]万物都是一刻也不停息息变化,即使最短的小刹那,也有三际——即过去现在未来;总共九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因此,即便九个阶段也有分别,但每一步都是连贯,不隔断,可互立融通,无碍,与彼皆是一念。这当然也是符合佛陀对于“世间”的基本含义的一个描述。在中国历史上,用来表示现代汉语中的"world"意象还有另外一些词汇,比如"天地"这样的词汇,它们常常用于描绘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之间关系,以及生命活动及其循环节奏,它们通常暗示一种持续不断且永恒存在的事实状态。此类描述强调了自然界以及生命活动跨越个人经验的一种普遍真理,他们认为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个更大的秩序结构,有助于人们理解自身位置以及他们与环境关系如何塑造他们的人生旅程。

最后,从西方语言角度来说,就像英语里面的word代表着生命过程一样/universe则代表所有存在的事物系统/整体体系。就像我们讨论过的问题一样,每件事物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运动/发展/进化/展开。而整个体系就是这些单独元素加起来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所以每件事情都包含了某种形式的心灵力量。当我们谈到历史,那么历史就是建立起一个人类社会故事线路,当一个人进入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那他必定会带入他的文化价值观跟自己的情感记忆带入那个新环境当中去,然后他会参与到新的社会网络里面去然后他的行为就会影响那些新社区那么他其实就在重新构建他的自我跟身边人的关系跟环境。他正在建立起新的故事线索,而且这个故事线索可能会成为他回忆里的一部分或者其他人回忆里的部分甚至可以作为一种遗产被后人继承继续发展下去。

虽然我们讨论的问题非常复杂但主要想探讨的是尽管不同的文化背景给予人们不同的视角,但是几乎所有文化都会以某种形式考虑到这一点,即命运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事情,一场演讲、一段日记、一篇诗歌、一部电影等等,他们通过这些媒介向公众展示他们自己的身份认同,并试图找到自己属于哪个群体,他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希望如何被别人看待。

然而,如果只专注于人类自身能力是不足够滴,因为很多时候需要依靠其他力量比如爱情,比如友谊,比如信仰,更高级别的情感连接帮助人类克服困难推动个人成长。这让我想到了福音书中的耶稣基督的话:"你们要爱邻舍好像爱自己一样"(马太福音19:19) 这句话强调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对周围人的关怀,这样的关怀能够让人们变得更加完整,让更多的人感到安全,让更多的人拥有希望。在很多情况下,只要人们能够彼此支持、彼此包容、彼此尊重,就能克服许多挑战促进团结与繁荣。

总结一下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仰系统虽然表面差异巨大,但内核相同,都强调了追求完美,不断寻找答案,没有终点,只是在途径寻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