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内丹学家朗然子正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朗然子承继内丹,在洛阳通充观大成,有《悟真诗》三十首传世。他弃仕途举人出家,重炼养洛阳修道,以古代富豪之门生身份,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和科举制艺,还曾考中举人,但后来因仕途绝望而选择入道。

在四十五岁时,他曾在灵都老子观住过一段时间,后来云游参访,最终定居于洛水南岸的通元观。这座观始建于后唐,为北宋初重修的大型道观。朗然子落足此处,一年有余,便达到功成道圆的境界:鬓发变黑、脸上纹路消失、筋力强健,如同中年壮男。

他在洛阳期间,不断总结前半生的执迷于儒学的大谬,以此对比所获的至妙。他认为人生应注重身家性命,而非贪爱荣华富贵或财帛货物,更非攀求金章紫绶。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导致“未及中年身己老”的原因之一。他警示世人说:“尽求点化要肥家,忘却形枯改岁华。慕色将身为异物,贪财轻命比泥沙。”

虽然朗然子身为出家人,却坚持实实在在获得身体与精神上的改变,并反对依赖天命或神鬼塑画。他认为,“世间最貴真堪重”,通过实践修炼,可以延长寿命,使得自己如新。此外,他还明白坦诚地告诉世人,要重今生,不求来世,因为“今生不悟望来生,只算来生甚未明”。

随着年龄增长,他体会到:“只此云霄应有路,算来人命岂有天?莫言古道人难会,自是顽夫不学仙。”这表明了他对于修炼道路的理解,即使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也不过如此,而真正重要的是个人努力与学习。

他的生活态度也体现在他的著作《悟真诗》三十首,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功勤未及于旬年 人惊不老寿算己俞于五纪 自觉如新。”这些内容展现了他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目标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