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幽栖,唐代著名道士,蒲州宝鼎(今山西荣河县)人,其生卒年不详。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他性格沉静、有敏锐的见识和卓越的洞察力。在闲暇时光,他喜欢研究方外之术。唐朝开元年间(713-741),他考中进士,并在弱冠之年即被任命为官,在陵郡担任尉,但未满秩位,便辞去官职,以拂衣游历四川青城、峨眉等地,后又前往鹤鸣山探访汉天师治所。
天宝初期(742-755),他再次到南岳进行寻找修行之地,最终选择五老峰下隐居并销声匿迹。在这段时间内,他对三洞经教了如指掌,因此被誉为“幽人逸客”、“响风禀受”。据卫琪《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六注引述,当时他的修行包括诵读《大洞经》,每日聚集左右众多弟子,不久便达到了神仙境界。
薛幽栖留下的作品包括《玄微论》三卷,这部著作曾获得唐玄宗的赞赏。此外,他还对《灵宝度人经》进行了注释,这些注释后来被收录在陈景元编纂的《灵宝度人经四注》中,其中有一篇署名“甲午岁庚午月,衡岳道士薛幽栖序”,该序写于天宝十三载(754)。
在他的注释中,薛幽栖认为,《灵宝度人经》的核心是阐述“大梵之理”,即万物的源头和母体。他强调此书中的内容深奥而难以理解,只有通过寂静的心态和不断诵读才能真正契合其意旨。他还提出通过转诵此经十遍,可以避免灾祸、福德加倍,为周围的人带来益处。对于同修者,他提倡共同修斋、诵经十遍,即使临终也能共度一生的苦难。这一系列观点反映了他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救赎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