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籍楚国,后因乱迁至宋国蒙城(今安徽蒙城县),是道家学说的重要创始人,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鲁迅先生高度评价了庄子的文章风格,认为其文笔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如晚周诸子之作,无可比拟。
唐明皇封他为南华真人,其代表作《庄子》被尊崇为《南华经》,并有多种版本流传下来,其中包括名篇《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思想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核心精神依旧是老子的哲学继承与发展。他在战国末年生活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以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他的著作涉及朴素辩证法因素,强调自然之于人的优越性,提倡无用,即所谓的大无用即大有作为。主张“道”是限差别的最高范畴,对一切事物持否定态度,将世界视为相对而非绝对。他反对所有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倾向于超验主义和相对主义。在语言表达上,他想象力丰富,用寓言故事形式叙述,有着浓厚浪漫色彩,并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展开。
尽管只有三十三篇存世,但其中内篇七篇普遍认定为庄子的原创作品,其余可能由门人或后来的道士增补。《汉书艺文志》记录了五十二篇,但现存仅此几十部。这部文献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具有深远的地位,在研究中国哲学不可或缺;在探索中国文学艺术史同样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