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讲何为道念九字真言有功有过何以是也

《道德经》探究:道的本质与万物之源

一、道的概念与辩论

在《道德经》的篇章中,我们并未找到对“道”的明确定义。似乎,道仅是对天地万物存在规律性的一个概括和抽象。韩非子在《解老》中,将“道”描述为“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即认为它是万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规范一切事物规律性的原则。

二、心与物的关系

我们说:“道非心,亦非物”,但同时又指出,“不离心、不离物”。这里面的误区在于无中生有和心生万物。这两种认识都是基于分别心,对精神现象或物理现象的攀援,是非理性推断,只停留在表象层面,对真理远去。

三、无与有的意义

《道德经》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萬法之母。”这被误会为从无到有,或从空虚到充实,但实际上,这里的“无”并不是真正没有,而是一种不可见不可知的事实。“有”同样是人们经验的心态,把可见可知的事实称作有。如果将能生养万有的 道视为隐态,那么显出的现象就是 道的作用或演化。

四、“无中生有”的错解

把隐藏状态(隐)和显露状态(显)的差别错误理解为“无中生有”,这是因为人的认知习性无法触及事物内在本质,因此坚持这种观点失去了真相。这也是违背了《道德经》的本意。

五、“唯心主义”的误用

佛教中的 “唯识” 并不等同于人文哲学中的 “唯心主义”。佛教中的 “唯识” 指的是一切现象都离不开意识造作,并不是简单的人类主观认知。这个认知能力有限,无法深入事务本质,所以不能作为判断世界真相的手段。

六、对“道”的诠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诠释“道”: 道体 — 万有的母亲; 道则 — 万有的秉乘规律; 道用 — 生养出所有现象; 道德 — 因其广泛而深远,不形而又能养育一切,是一种超越形状命名且永恒运用的力量。

七、《形而上或形而下的讨论》

由于自然界的一切皆由 Dao 运作,它既没有高处,也没有低处,无需分辨是否属于形而上或形而下,因为 Dao 就是自然界,无需再次区分。在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下,只能感觉到 Dao 的使用或者隐蔽,但这些并不影响 Dao 本身,它既包含着形式,也包含着形式以外的情感,以及情感以外的情感,使得人们只能通过比喻来表达其特性,即如同显示与隐藏之间不断变化的一种力量。而这样的变化却依旧构成了宇宙间每一个生物乃至每一片叶子的生命力,从此展开了生命活动这一连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