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传统艺术的当代活力

激活传统艺术的当代活力 北京市文联“坊间对话”第三十期聚焦“跨界与融合——传统戏剧与现代剧场” 舞台作品的跨界、融合,对传统艺术发展有何启示?新媒体时代,传统艺术如何持续“破圈”?5月30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评协、北京剧协承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30期在北京市文联举办。本期活动聚焦“跨界与融合——传统戏剧与现代剧场”主题,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北方昆曲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昆曲演员魏春荣,北京京剧院编剧、导演、制作人李卓群围绕传统艺术如何更好地创新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对谈。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赖洪波出席活动。活动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北京评协陶庆梅主持。 “人民的选择就是艺术的选择,观众的认可让创作者有勇气坚持创新。”罗怀臻以他担任编剧的“爆款”舞剧《朱鹮》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谈及了舞剧艺术创作理念近年来的变化。他认为,《朱鹮》涵盖了现代舞、民族舞、芭蕾舞等多种舞蹈元素,打破了传统舞剧创排多遵循单一舞种的原则,而后《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融入国标舞、街舞以及哑剧、肢体剧、话剧等多种现代艺术元素,实现了跨界无边界、风格新融合。“对于戏曲等传统艺术,希望业界和学界支持包容戏曲艺术家的跨界探索,更好地激活传统艺术的当代活力。”罗怀臻表示。 魏春荣结合北方昆曲剧院近年来创排的《贵妃东渡》《红楼梦》《国风》等剧目,分享了她对传统艺术创新的理解。她认为,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已发生变化,昆剧需在保留昆曲自身的艺术光泽的基础上因时而变。“昆曲具有600余年的历史,它自诞生开始就不是固步自封的艺术。经过一代代艺术家、创作者的不断推陈出新,融入当代艺术元素,适应当代观众需求,方才历久弥新,‘活’在当下。”魏春荣表示。 近年来,李卓群也在戏曲跨界创作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她尝试采用“老耳朵、新眼睛”的跨界形式创排越剧,将传统声腔同现当代配器相融合,大胆借鉴现代影视剧创作风格,加入流行化表达,造型上采用现代服饰和时尚造型,打造飒爽利落的人物形象。“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传统戏剧同现代剧场的融合,是同一二三度创作以及策划、营销等多方面相关联的。”李卓群表示。 “当下,越来越多的戏曲作品得到了年轻人的关注,不仅有助于培育戏曲的年轻受众,让年轻一代重拾对传统艺术的喜爱,对当下戏曲艺术工作者而言,应趁热打铁、推陈出新,助力传统戏曲艺术再发展。”陶庆梅表示,传统艺术“破圈”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人民对优秀作品的选择,文艺家力争让传统艺术“破圈”的目的在于为观众提供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李卓群认为,“出圈”“破圈”是一个相对命题,所谓“出圈”的剧目,实质上也是回归到戏曲本身应有的艺术高度。在罗怀臻看来,戏曲艺术酒香也怕巷子深,若想让戏曲“破圈”,当代戏曲工作者不但要找到属于作品的观众,更需要艺术契机。魏春荣认为,戏曲工作者要抓住时代机遇,利用新媒体等信息技术,去更好地宣传、推广、普及戏曲,让戏曲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