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禄 诗帖

诗帖》,元,顾禄书,纸本,纵25.8厘米,横54.2厘米,共16行106字,上钤“顾禄私印”、“谨中”二印和安岐、衡永等人鉴藏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件作品及其作者对我们来说是很生疏的。也许正因为生疏,才让我们不带着框框去欣赏、去想象、去思考。在这样的情形下,这件作品给我们的启示之一,便是规范学书与规范为文一样有益。

古人讲,书同文善乃一境界也。考察一下历史上做文章很有影响的名家(留有墨迹的)如王羲之孙过庭颜真卿李白苏轼黄庭坚,他们皆是书法造诣不薄的大家。这一结果可以说明文与书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和影响,是之谓文以载道、书以达意,由此文学家和书法家才能达到心与手的统一,从而造就一代代文化艺术的巨人。当然,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拼合、凑合,而是传统文化中各个内容互相渗透与影响的结果。这也就为我们正确认识书法文化的外延提供了历史依据;并且,在正确对待文与书的关系上,或者说,在当今书法界的朋友们如何进行书法风格的择取上,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人为文讲求义理、考据、辞章的严谨和规范,这就好比书法艺术的三要素——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一样,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作文以理为先,无理之文谁会作、会读?有理就要有根源,就要考察、证明,而最后才是文采如何如何。试想,学习书法或者书法创作不也是如此吗?学习什么、创作什么,心中要有一个目标或者兴趣点,接下来对每一个“点”进行研究、学习、设计,而后才能成篇成作品。这之中的前后因果关系非常明了,需要层层展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一过程体现着学书者继承观与创新观的关系,特别是对继承的态度。

元代的顾禄虽然不以书法成就为后人仰慕,但是,其书法方面的建树也为我们学习前人书法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从此幅诗帖来看,其老老实实学习汉碑的精神令人敬佩。他的创作态度非常认真谨慎,每一笔、每一画都追求妍美、精致。这就像他做文章一样,朴实中展现精微,缜密中呈现潇洒。顾禄严谨扎实的学风在他的《清嘉录》自叙中有很好的说明:“是书皆躬自采访,山前山后,雨风无间,或舟访古,或载笔讨今,抑且询诸父老,证以前闻,始采入集。若谬误相沿,即久在人口,不敢据为臆断。”为了达到实事求是、追求本真的目的,顾禄可谓风雨无阻、披星戴月、上下求索。这种精神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亦是如此:每个笔画皆可觅得古人踪迹;而且,在处理每一个笔画的时候,尽量体现毛笔的自然之美,这是学习书法的人们很难做到的。因为,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会自然不自然地模仿、追随前人的法度和笔墨情趣,在这种境况下,很难做到笔墨与法度的自然结合,而经常是笔是笔、墨是墨、法度是法度,这也是学习书法的朋友经常遇到又很难克服的问题,即人们常说的“学其皮毛容易,学其精神难”。在书法艺术中一旦摆脱了造作的痕迹,将笔墨的自然而有法度的情趣凸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书法艺术大踏步前进的时候。通过观赏顾禄的这幅隶书作品,使人清醒地看到,追求奇特、怪异可能比规规矩矩写字来得快,表面上更像“艺术”作品,但是,这种创作不可能比实实在在、规规矩矩写字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洗礼。或者说,在书法艺术本真的道路上,越是忽视规律走“快速路”,可能对学习书法的朋友越是有害。而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人,才越容易接近书法艺术殿堂,并在其中徜徉得越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