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臣对立论辩二十一

伐高丽与谏伐高丽 【提要】唐太宗三次征高丽,信心满满,在手诏中说有五个必胜的理由;一代名相房玄龄临死前上书,劝其停止攻伐。由于采取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太宗极为感动。如与魏征比较,一个是敢谏,一个是善谏。 谏伐高丽表房玄龄 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1)当今圣化所覃,无远不届,洎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详观古今为中国患害,无过突厥,遂能坐运神策,不下殿堂,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分典禁卫,执戟行。(2)其後延陁鸱张,寻就夷灭,铁勒慕义,请置州县,沙漠以北,万里无尘。至如高昌叛涣於流沙,吐浑首鼠於积石,偏师薄伐,俱从平荡。(3)如高丽者,历代逋诛,莫能讨伐,陛下责其逆乱,弑主虐人,亲总六军,问罪辽碣,未经旬日,即拔辽东,前後虏获,数十万计,分配诸州,无处不满。(4)雪往代之宿耻,掩崤陵之枯骨,比功较德,万倍前王。(5)此圣主之所自知,微臣安敢备说?且陛下仁风被於率土,孝德彰乎配天。睹夷狄之将亡,则指期数岁;授将帅之节度,则决机万里。屈指而候驿,视景而望书,符应若神,算无遗策。(6)擢将於行伍之中,取士於凡庸之末。远夷单使,一见不忘;小臣之名,未尝再问。箭穿七札,弓贯六钧。(7)加以留情坟典,属意篇什,笔迈钟张,辞穷班马。文锋既振,则宫徵自谐;轻翰暂飞,则花竞发。(8)抚万姓以慈,遇群臣以礼。秋毫之善,解吞舟之网。逆耳之谏必听,肤受之斯绝。好生之德,禁障塞於江湖;恶杀之仁,息鼓刀於屠肆。凫鹤荷稻粱之惠,犬马蒙帷盖之恩。降乘吮思摩之疮,登堂临魏徵之柩。(9)哭战亡之卒,则哀动六军;负填道之薪,则精感天地。重黔黎之大命,特尽心於庶狱,(10)臣心识昏愦,岂足论圣功之深远?谈天德之高大哉,陛下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至。微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 《周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11)由此言之,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老臣所以为陛下惜之者,盖此谓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12)臣谓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深恐兽穷则搏。且陛下每决一死囚,必令三覆五奏进素食停音乐者,盖以人命所重,感动圣慈也。况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於行阵之闲,委之於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彗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13)足以变动阴阳,感伤和气,实天下之冤痛也。且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不得已而用之。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而陛下诛之可也;侵扰百姓,而陛下灭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患,而陛下诛之可也。有一於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今无此三条,坐烦中国,内为旧主雪耻,外为新罗报雠,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愿陛下遵皇祖老子止足之诫,以保万代巍巍之名,发霈然之恩,降宽大之诏,顺阳春以布泽,许高丽以自新。焚凌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 臣老病三公,旦夕入地,所恨竟无尘露,微增海岳,谨罄残魂馀息,预代结草之诚,傥蒙录此哀鸣,即臣死且不朽。(14) (《全唐文》卷137) 【作者介绍】 房元龄(579-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房彦谦之子。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加太子太傅,仍综理朝政。 房玄龄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房玄龄追随唐太宗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他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临探望。二十三年薨,年七十。太宗并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并将他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 【注释】 (1)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我听说兵器最厌恶无休止的使用,武力也是最好能停止。戢(qi),停止。 (2)“当今”句:覃(tán):延及、延长;届,极限,穷极。《诗经·大雅·瞻昂》:“靡有夷届”;洎(jì),自;突厥、可汗,见“历代名臣对立奏议(20)《安西四镇的保与废》”;行:行伍之间。 (3)“其後延陁鸱张”等句:延陁(tuo):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亦为汗国名。原为铁勒诸部之一﹐后与薛部合并而称“薛延陀”。唐朝贞观初,其首领夷男率领部众7万帐归附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打败颉利以后,转而归附于唐,并在郁督军山建立了薛延陀汗国。统治着“东室韦,西金山,南突厥,北瀚海”的广阔地区。。有能战之士20余万。贞观三年(629),唐朝册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并将新兴公主下嫁薛延陀首领。贞观十三年(639)以前,汗国与唐朝的关系基本保持友好。此后,因唐朝将厥的部众安置在以“白道川”为中心的漠南地区,与唐朝产生矛盾,举兵进攻驻牧于白道川的厥部众。唐军数路并出,与突厥、契丹、奚等联合,迫使薛延陀离开白道川,并在“诺真水”一带(位于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与其交战,击败了其首领大度设统领的部队。此后,薛延陀时叛时和,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至二十年(645—646)被唐朝灭掉,薛延陀汗国灭亡灭亡后,其余众有的归于后来的突厥默啜可汗,有的归顺了唐朝。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融合在其他各族之中。鸱张:像鸱鸟张翼一样。比喻嚣张,凶暴。鸱(chi),一种传说中的鸟“鹰而稍小,其尾如舵,极善高翔,专捉鸡、雀”;铁勒、高昌、吐浑、薄伐,均见“历代名臣对立奏议(20)《安西四镇的保与废》”注释。 (4)“如高丽者”几句:指贞观十八年(644)十一月,高丽西部头领盖苏文发动,杀高丽王武,自封莫支离(相当于唐朝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之职),专擅国政,并南联百济、倭国频频发兵进攻新罗国,新罗王遣使求援。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大总管,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海陆并进进击高丽。十九年三月太宗从定州出发亲征,五月李世勣攻占辽东,攻下玄菟、牟城、辽东、白岩、卑沙等十城,将牟城、辽东、白岩分别改名为盖州、辽州、岩州,纳入本土。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余人入内地,斩首四万。 (5)“雪往代之宿耻”等句:至隋代四次攻打高丽皆以失败告终。崤陵,即崤(yao)山,为秦岭东段支脉,分东西两崤,故曰“崤有二陵”。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天下“九塞”之一。这里用《左传·崤之战》的典故: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秦人后来打败晋国,在崤山重新安葬当年秦军将士的遗骸。 (6)“睹夷狄之将亡”诸句:是称颂唐太宗料事如神:能料定夷狄数年之内必将败亡;授予将帅指挥之权,能决策于千里之外;能够精算出具体时间,等候看作日影等着驿站传来的捷报料事如神,一切都在陛下的胜算料定之中。驿,驿站;景:太阳;符应若神:做出的判断完全符合,就像神灵一样;算无遗策,一切都在计算料定之中。 (7)箭穿七札,弓贯六钧:称赞唐太宗的大臂力、好箭法。一箭可以射穿七层胸甲,六钧重的弓可以一下拉满。七札,七层胸甲。语出《左传》养由基与潘党比箭,潘党叠了五层甲,一箭洞穿。养由基又增加了两层,射穿了七层胸甲,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8)“加以留情坟典”等句:这是在称颂唐太宗的文学才华。坟典,三坟五典,上古典籍的总称;钟张,三国魏锺繇、东汉张芝的并称。二人皆以善书著名;班马,班固与司马相如,汉代两位著名辞赋家;宫徵(zhi):音律,宫商角徵羽;轻翰,稍微动一下笔。 (9)“凫鹤荷稻粱之惠”等句:凫鹤,泛指所有鸟类。凫,水鸟,俗称“野鸭”;帷盖,车的帷幕和篷盖。.《礼记·檀弓下》:“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后以“帷盖”为受恩乞恩之典;降乘吮思摩之疮,指贞观十九年征高丽攻打白岩城时,大将李思摩中弩矢,太宗亲为吮血;降:降尊纡贵;登堂临魏徵之柩,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病故,太宗亲自到灵堂祭拜。 (10)“哭战亡之卒”等句:赞颂太宗身先士卒,体恤下情,关心民生。负填道之薪,行军中,亲自抱着柴草去填平道路;黔黎,百姓。 (11)“《周易》曰”等句:《周易》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筮占之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被奉为儒家经典。“知进而不知退”等句引自《周易·乾》:“上九,亢之为言也”,比喻没有远见卓识,意思是:“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只想享乐而没有预见到灭亡,只知道得到天下却没想过会失去天下”“也许只有圣人才能了解进退存亡的相互联系,恰当地把握它们互相转化的关系,做到这一点,恐怕只有圣人吧”! (12)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意为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13)彗车:灵车。 (14)“所恨竟无尘露,微增海岳”等句:对上自谦自责之辞,意思是自己没有涓滴和微尘,去增加大海之广、泰山之高。结草,知恩图报。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保护住的那位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侍妾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翻译】 我听说兵器最厌恶无休止的使用,武力也是最好能停止。当今,皇上的恩德泽被四方,无所不及。古代不能臣服的异族,陛下都使他们归顺了;古代不能够攻克的国家,陛下无不所向披靡。纵观历史,成为中原祸患的首推突厥,而陛下却能运筹帷幄,不下朝堂,就使突厥大小可汗俯首称臣。充当宫禁的宿卫,持戟于行伍之间,后来延陀部落像鸱鸟张翼,凶恶嚣张,但也败于大唐的神威之下;铁勒族讲求信义,朝廷则给与褒奖在那里设置州县。大漠以北,再也没有战争的尘烟。至于高昌国在沙漠中叛乱,吐谷浑在积石山一代首鼠两端,陛下只派遣了一个偏师,就将他们一一平定。高丽人历代叛乱,没有谁可以征服。陛下怪罪他们谋反作乱,杀死国君,鱼肉百姓,亲自统率六军,进伐辽东,向他们兴师问罪。不过一旬,就攻克辽东,前后俘虏的敌军,达到十万之多,把他们配送到各军州,都人满为患。洗刷了过去的耻辱,掩埋以往征高丽将士的骸骨。与古代帝王的功德相比,陛下胜过他们何止万倍。这是陛下都很清楚,我不必多说。能料定夷狄必将败亡,而且能计算出具体时间;授予边关将帅指挥之权,却能决策于千里之外;能够精算出胜利的具体时间,看作日影等着驿站传来的捷报。料事如神,一切都在陛下的胜算料定之中,在士兵中提拔将士,在凡夫中选择俊才。即使是远方异族的一个使者,陛下也能过目不忘,更何况一个小官的名字,陛下只要询问一次就能记牢。陛下一箭可以射穿七层胸甲,六钧重的弓可以一下拉满,加之陛下喜欢阅读古代典籍,著述文章,书法超过钟繇、张芝,文辞胜过班固和司马相如。陛下文风劲健,则音律自然协调;稍微动一下笔墨,文采就如繁花竞发。陛下对百姓仁慈宽厚,对群臣注重礼数,能倾听逆耳的忠言,好生恶杀,禁止过度捕杀鱼类和牲畜,恩德普及自然万物。征高丽攻打白岩城时,大将李思摩中弩矢,陛下不惜降尊纡贵宗亲为之吮血:魏徵去世,您又亲自到灵堂祭拜,为战争中牺牲的将士痛哭,哀恸之情震动六军。还亲自背柴填充道路,此情足以感动天地。陛下重视黎民的生命,细心审察各种案件。我心智愚钝,有何资格谈论陛下的大恩大德、大仁大义,只是略表自己的无限爱戴崇敬之情罢了。 《周易》上说:没有远见卓识的人,“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只想享乐而没有预见到灭亡,只知道得到天下却没想过会失去天下”又说“也许只有圣人才能了解进退存亡的相互联系,恰当地把握它们互相转化的关系,做到这一点,恐怕只有圣人吧”因此,前进之中包含着后退的因素,生存之中隐藏着死亡的阴影,获得之中存在着失去的可能,我之所以为陛下担忧的原因,正在于此。《老子》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我认为,陛下的威名功德,已经很高了,开拓的疆域,已经够广阔了。高丽国,乃边远的异族,不可以用仁义对待他们,不可以用常理来要求他们。自古以来,把它当做鱼鳖来畜养,应该对它缓简略些,如果一定要灭绝这一族类,我非常担心,它会像野兽得无路可走时那样拼死反扑。陛下每次处决死囚,一定要让三番五次地奏报,并且吃素食、停音乐,都是因为人命关天,感动了陛下的圣慈之心。况且,现在的士兵,没有谁有罪过,无缘无故让他们投身战火之中,使他们肝脑涂地,成为无家可归的冤魂:让他们的妻儿老小,望着灵车痛哭流涕,抱着尸骨捶胸顿足,这足以使山河失色,人怨,实在是天底下最惨痛的事情啊。并且,兵器是凶险的用具,战争是危险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动用。如果高丽失掉了臣子的礼节,陛下要诛杀它是可以的;如果它侵犯了百姓,陛下要灭掉它,也是可以的;如果因为它长期以来是中原的心腹之患,陛下要铲除它,也是可以的。如果其中有一个理由成立,哪怕一日杀一万个敌寇,也不值得内疚。可是现在三条罪状都不成立,却要给中原百姓增添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对内为其旧主雪冤,对外为新罗报仇,这难道不是所得者小,所失者大吗?但愿陛下遵照老子“知止为足”的警戒,以确保万代崇高的美名。发恩降诏,顺天布泽,给高丽以改过自新的机会,烧掉战船,停止征兵,这样各民族人民自然庆幸,远近都得安宁。为臣年老多病,活不了几天了,自责的是自己没有涓滴和微尘,去增加大海之广、泰山之高,只能尽最后一点心意,权且作为将死之臣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如果陛下垂恩,听得进老臣临终的话,为臣死有何憾呢? 太宗看了这篇奏书,感叹道:“此人病危到这种地步还能为国家担忧。”虽然没有接纳,但还是认为他的意见是治国的善策。 ===首页与分页与分页之间分隔符===伐高丽与谏伐高丽 【提要】唐太宗三次征高丽,信心满满,在手诏中说有五个必胜的理由;一代名相房玄龄临死前上书,劝其停止攻伐。由于采取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太宗极为感动。如与魏征比较,一个是敢谏,一个是善谏。 谏伐高丽表房玄龄 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1)当今圣化所覃,无远不届,洎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详观古今为中国患害,无过突厥,遂能坐运神策,不下殿堂,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分典禁卫,执戟行。(2)其後延陁鸱张,寻就夷灭,铁勒慕义,请置州县,沙漠以北,万里无尘。至如高昌叛涣於流沙,吐浑首鼠於积石,偏师薄伐,俱从平荡。(3)如高丽者,历代逋诛,莫能讨伐,陛下责其逆乱,弑主虐人,亲总六军,问罪辽碣,未经旬日,即拔辽东,前後虏获,数十万计,分配诸州,无处不满。(4)雪往代之宿耻,掩崤陵之枯骨,比功较德,万倍前王。(5)此圣主之所自知,微臣安敢备说?且陛下仁风被於率土,孝德彰乎配天。睹夷狄之将亡,则指期数岁;授将帅之节度,则决机万里。屈指而候驿,视景而望书,符应若神,算无遗策。(6)擢将於行伍之中,取士於凡庸之末。远夷单使,一见不忘;小臣之名,未尝再问。箭穿七札,弓贯六钧。(7)加以留情坟典,属意篇什,笔迈钟张,辞穷班马。文锋既振,则宫徵自谐;轻翰暂飞,则花竞发。(8)抚万姓以慈,遇群臣以礼。秋毫之善,解吞舟之网。逆耳之谏必听,肤受之斯绝。好生之德,禁障塞於江湖;恶杀之仁,息鼓刀於屠肆。凫鹤荷稻粱之惠,犬马蒙帷盖之恩。降乘吮思摩之疮,登堂临魏徵之柩。(9)哭战亡之卒,则哀动六军;负填道之薪,则精感天地。重黔黎之大命,特尽心於庶狱,(10)臣心识昏愦,岂足论圣功之深远?谈天德之高大哉,陛下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至。微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 《周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11)由此言之,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老臣所以为陛下惜之者,盖此谓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12)臣谓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深恐兽穷则搏。且陛下每决一死囚,必令三覆五奏进素食停音乐者,盖以人命所重,感动圣慈也。况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於行阵之闲,委之於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彗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13)足以变动阴阳,感伤和气,实天下之冤痛也。且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不得已而用之。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而陛下诛之可也;侵扰百姓,而陛下灭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患,而陛下诛之可也。有一於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今无此三条,坐烦中国,内为旧主雪耻,外为新罗报雠,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愿陛下遵皇祖老子止足之诫,以保万代巍巍之名,发霈然之恩,降宽大之诏,顺阳春以布泽,许高丽以自新。焚凌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 臣老病三公,旦夕入地,所恨竟无尘露,微增海岳,谨罄残魂馀息,预代结草之诚,傥蒙录此哀鸣,即臣死且不朽。(14) (《全唐文》卷137) 【作者介绍】 房元龄(579-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房彦谦之子。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加太子太傅,仍综理朝政。 房玄龄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房玄龄追随唐太宗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他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临探望。二十三年薨,年七十。太宗并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并将他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 【注释】 (1)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我听说兵器最厌恶无休止的使用,武力也是最好能停止。戢(qi),停止。 (2)“当今”句:覃(tán):延及、延长;届,极限,穷极。《诗经·大雅·瞻昂》:“靡有夷届”;洎(jì),自;突厥、可汗,见“历代名臣对立奏议(20)《安西四镇的保与废》”;行:行伍之间。 (3)“其後延陁鸱张”等句:延陁(tuo):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亦为汗国名。原为铁勒诸部之一﹐后与薛部合并而称“薛延陀”。唐朝贞观初,其首领夷男率领部众7万帐归附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打败颉利以后,转而归附于唐,并在郁督军山建立了薛延陀汗国。统治着“东室韦,西金山,南突厥,北瀚海”的广阔地区。。有能战之士20余万。贞观三年(629),唐朝册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并将新兴公主下嫁薛延陀首领。贞观十三年(639)以前,汗国与唐朝的关系基本保持友好。此后,因唐朝将厥的部众安置在以“白道川”为中心的漠南地区,与唐朝产生矛盾,举兵进攻驻牧于白道川的厥部众。唐军数路并出,与突厥、契丹、奚等联合,迫使薛延陀离开白道川,并在“诺真水”一带(位于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与其交战,击败了其首领大度设统领的部队。此后,薛延陀时叛时和,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至二十年(645—646)被唐朝灭掉,薛延陀汗国灭亡灭亡后,其余众有的归于后来的突厥默啜可汗,有的归顺了唐朝。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融合在其他各族之中。鸱张:像鸱鸟张翼一样。比喻嚣张,凶暴。鸱(chi),一种传说中的鸟“鹰而稍小,其尾如舵,极善高翔,专捉鸡、雀”;铁勒、高昌、吐浑、薄伐,均见“历代名臣对立奏议(20)《安西四镇的保与废》”注释。 (4)“如高丽者”几句:指贞观十八年(644)十一月,高丽西部头领盖苏文发动,杀高丽王武,自封莫支离(相当于唐朝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之职),专擅国政,并南联百济、倭国频频发兵进攻新罗国,新罗王遣使求援。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大总管,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海陆并进进击高丽。十九年三月太宗从定州出发亲征,五月李世勣攻占辽东,攻下玄菟、牟城、辽东、白岩、卑沙等十城,将牟城、辽东、白岩分别改名为盖州、辽州、岩州,纳入本土。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余人入内地,斩首四万。 (5)“雪往代之宿耻”等句:至隋代四次攻打高丽皆以失败告终。崤陵,即崤(yao)山,为秦岭东段支脉,分东西两崤,故曰“崤有二陵”。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天下“九塞”之一。这里用《左传·崤之战》的典故: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秦人后来打败晋国,在崤山重新安葬当年秦军将士的遗骸。 (6)“睹夷狄之将亡”诸句:是称颂唐太宗料事如神:能料定夷狄数年之内必将败亡;授予将帅指挥之权,能决策于千里之外;能够精算出具体时间,等候看作日影等着驿站传来的捷报料事如神,一切都在陛下的胜算料定之中。驿,驿站;景:太阳;符应若神:做出的判断完全符合,就像神灵一样;算无遗策,一切都在计算料定之中。 (7)箭穿七札,弓贯六钧:称赞唐太宗的大臂力、好箭法。一箭可以射穿七层胸甲,六钧重的弓可以一下拉满。七札,七层胸甲。语出《左传》养由基与潘党比箭,潘党叠了五层甲,一箭洞穿。养由基又增加了两层,射穿了七层胸甲,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8)“加以留情坟典”等句:这是在称颂唐太宗的文学才华。坟典,三坟五典,上古典籍的总称;钟张,三国魏锺繇、东汉张芝的并称。二人皆以善书著名;班马,班固与司马相如,汉代两位著名辞赋家;宫徵(zhi):音律,宫商角徵羽;轻翰,稍微动一下笔。 (9)“凫鹤荷稻粱之惠”等句:凫鹤,泛指所有鸟类。凫,水鸟,俗称“野鸭”;帷盖,车的帷幕和篷盖。.《礼记·檀弓下》:“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后以“帷盖”为受恩乞恩之典;降乘吮思摩之疮,指贞观十九年征高丽攻打白岩城时,大将李思摩中弩矢,太宗亲为吮血;降:降尊纡贵;登堂临魏徵之柩,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病故,太宗亲自到灵堂祭拜。 (10)“哭战亡之卒”等句:赞颂太宗身先士卒,体恤下情,关心民生。负填道之薪,行军中,亲自抱着柴草去填平道路;黔黎,百姓。 (11)“《周易》曰”等句:《周易》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筮占之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被奉为儒家经典。“知进而不知退”等句引自《周易·乾》:“上九,亢之为言也”,比喻没有远见卓识,意思是:“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只想享乐而没有预见到灭亡,只知道得到天下却没想过会失去天下”“也许只有圣人才能了解进退存亡的相互联系,恰当地把握它们互相转化的关系,做到这一点,恐怕只有圣人吧”! (12)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意为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13)彗车:灵车。 (14)“所恨竟无尘露,微增海岳”等句:对上自谦自责之辞,意思是自己没有涓滴和微尘,去增加大海之广、泰山之高。结草,知恩图报。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保护住的那位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侍妾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翻译】 我听说兵器最厌恶无休止的使用,武力也是最好能停止。当今,皇上的恩德泽被四方,无所不及。古代不能臣服的异族,陛下都使他们归顺了;古代不能够攻克的国家,陛下无不所向披靡。纵观历史,成为中原祸患的首推突厥,而陛下却能运筹帷幄,不下朝堂,就使突厥大小可汗俯首称臣。充当宫禁的宿卫,持戟于行伍之间,后来延陀部落像鸱鸟张翼,凶恶嚣张,但也败于大唐的神威之下;铁勒族讲求信义,朝廷则给与褒奖在那里设置州县。大漠以北,再也没有战争的尘烟。至于高昌国在沙漠中叛乱,吐谷浑在积石山一代首鼠两端,陛下只派遣了一个偏师,就将他们一一平定。高丽人历代叛乱,没有谁可以征服。陛下怪罪他们谋反作乱,杀死国君,鱼肉百姓,亲自统率六军,进伐辽东,向他们兴师问罪。不过一旬,就攻克辽东,前后俘虏的敌军,达到十万之多,把他们配送到各军州,都人满为患。洗刷了过去的耻辱,掩埋以往征高丽将士的骸骨。与古代帝王的功德相比,陛下胜过他们何止万倍。这是陛下都很清楚,我不必多说。能料定夷狄必将败亡,而且能计算出具体时间;授予边关将帅指挥之权,却能决策于千里之外;能够精算出胜利的具体时间,看作日影等着驿站传来的捷报。料事如神,一切都在陛下的胜算料定之中,在士兵中提拔将士,在凡夫中选择俊才。即使是远方异族的一个使者,陛下也能过目不忘,更何况一个小官的名字,陛下只要询问一次就能记牢。陛下一箭可以射穿七层胸甲,六钧重的弓可以一下拉满,加之陛下喜欢阅读古代典籍,著述文章,书法超过钟繇、张芝,文辞胜过班固和司马相如。陛下文风劲健,则音律自然协调;稍微动一下笔墨,文采就如繁花竞发。陛下对百姓仁慈宽厚,对群臣注重礼数,能倾听逆耳的忠言,好生恶杀,禁止过度捕杀鱼类和牲畜,恩德普及自然万物。征高丽攻打白岩城时,大将李思摩中弩矢,陛下不惜降尊纡贵宗亲为之吮血:魏徵去世,您又亲自到灵堂祭拜,为战争中牺牲的将士痛哭,哀恸之情震动六军。还亲自背柴填充道路,此情足以感动天地。陛下重视黎民的生命,细心审察各种案件。我心智愚钝,有何资格谈论陛下的大恩大德、大仁大义,只是略表自己的无限爱戴崇敬之情罢了。 《周易》上说:没有远见卓识的人,“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只想享乐而没有预见到灭亡,只知道得到天下却没想过会失去天下”又说“也许只有圣人才能了解进退存亡的相互联系,恰当地把握它们互相转化的关系,做到这一点,恐怕只有圣人吧”因此,前进之中包含着后退的因素,生存之中隐藏着死亡的阴影,获得之中存在着失去的可能,我之所以为陛下担忧的原因,正在于此。《老子》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我认为,陛下的威名功德,已经很高了,开拓的疆域,已经够广阔了。高丽国,乃边远的异族,不可以用仁义对待他们,不可以用常理来要求他们。自古以来,把它当做鱼鳖来畜养,应该对它缓简略些,如果一定要灭绝这一族类,我非常担心,它会像野兽得无路可走时那样拼死反扑。陛下每次处决死囚,一定要让三番五次地奏报,并且吃素食、停音乐,都是因为人命关天,感动了陛下的圣慈之心。况且,现在的士兵,没有谁有罪过,无缘无故让他们投身战火之中,使他们肝脑涂地,成为无家可归的冤魂:让他们的妻儿老小,望着灵车痛哭流涕,抱着尸骨捶胸顿足,这足以使山河失色,人怨,实在是天底下最惨痛的事情啊。并且,兵器是凶险的用具,战争是危险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动用。如果高丽失掉了臣子的礼节,陛下要诛杀它是可以的;如果它侵犯了百姓,陛下要灭掉它,也是可以的;如果因为它长期以来是中原的心腹之患,陛下要铲除它,也是可以的。如果其中有一个理由成立,哪怕一日杀一万个敌寇,也不值得内疚。可是现在三条罪状都不成立,却要给中原百姓增添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对内为其旧主雪冤,对外为新罗报仇,这难道不是所得者小,所失者大吗?但愿陛下遵照老子“知止为足”的警戒,以确保万代崇高的美名。发恩降诏,顺天布泽,给高丽以改过自新的机会,烧掉战船,停止征兵,这样各民族人民自然庆幸,远近都得安宁。为臣年老多病,活不了几天了,自责的是自己没有涓滴和微尘,去增加大海之广、泰山之高,只能尽最后一点心意,权且作为将死之臣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如果陛下垂恩,听得进老臣临终的话,为臣死有何憾呢? 太宗看了这篇奏书,感叹道:“此人病危到这种地步还能为国家担忧。”虽然没有接纳,但还是认为他的意见是治国的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