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 云山接海隅,石栈通星月。涧濑诉千秋,松涛歌万阙。 佛心需道为,龙脊堪凌越。长住亦成仙,何人来访谒。 夜宿灵山 疏星垂旷野,皎皎月当空。竹隐农家乐,花香主客融。 何来登福地,最喜舞清风。但愿长相守,美人时入梦。 游灵山 福地多灵气,清风脚下吟。偏爱灵山雨,静听天籁音。 别灵山 山在九天外,泠泠环佩声。谁吹离别曲,断我梦中行。 【注释】佛心需道为:原句为“利他而为,道之所器,乃佛心道为。”通常指做人要有佛的心肠,做人做事要按照道的自然规律,用无为的心态去做有为之事。 龙脊:灵山景点之一。 【鉴赏】这首五言诗具有魏晋之风,奇崛高古之气。全诗情景交融,既有山水诗之幽雅闲静,亦有游仙诗之超然妙悟。 灵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处自然环境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也是道、佛二教圣地,被道家书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最早记载于《山海经》中,被称为海上蓬莱。此山相传是玉皇大帝侍女小晶的化身;又因山脉连绵起伏犹如一位侧躺着入睡的江南美女而被世人赞誉为“睡美人”,历代名人王安石、辛弃疾、韩元吉等对灵山多有诗文赞美。 首联开篇即紧扣题中的“灵”字工对造境,以气贯势,作者把所见中的实景无限放大,虚实结合,集浪漫、想象、夸张于一体。山是云的故乡,云是山的衣裳,云山相依,宛若人间仙境。那云那山绵亘千里一直到海边,在那悬崖峭壁上修建的长长栈道,在云里穿梭,像是可以前去摘星揽月的道路。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和马祖常的:“石栈通星汉,银河落水渠。”之句,诗人信手拈来,巧妙融合,并赋予新的生命,可谓化典无痕。 水是山的灵魂,树是山的饰品。颔联采用拟人的手法,穿越时空,宁静致远,深情地赞美了灵山涧流清澈,长流不断,苍松高挺,风中吟啸,通过“诉”与“歌”两个字即形象又传神的表达了出来。佛道的文化悠久,积淀深厚,令古今之乐游者慕名而来,对灵山福地的水声和松涛百听不厌,流连忘返。含而不露地将宋代欧阳修《晚泊岳阳》诗:“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的妙境融入其中,有“胸中自有水精宫,不怕醉乡无畔岸”、“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之神韵。这两联不仅写景并赞美灵山,而且也寄寓了此次中国诗词协会采风诗友达到,古老神奇的灵山之水似在默默倾诉静候,风里的阵阵松涛如在豪歌相迎的意思。 颈联转入抒写登山之感,以佛心道为而教化世人,以龙脊可以凌越予人希望,佛心需要道的不断,灵山山水的净化与升华,当登峰造极,汇聚宇宙万物的精气神之后,生命的境界从此得以超越,富含理趣。山应文而厚重,山应景而引人。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是诸多隐士、修道成仙者的乐园。在对仗上作者以“佛心”对“龙脊”是以大对大,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灵山的山川相缭,郁乎苍苍;钟灵毓秀,风光旖旎,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尘世的一切物欲和烦恼到此已荡然不存。 尾联想象奇特,设问作结,似神来之笔,寄以美好的期待。写长时间在此居住得道成仙的胡昭、葛洪等,诗人向往之,若长住于此亦可修道成仙,那美丽的小晶就会时时来拜访诗人,或是写诗人修道成仙后,谁来拜访自己呢?是单指仙女小晶来访呢?还是天下文墨客来访或是世上神仙圣贤都会来访?其实,答案已藏在前三联的描写与抒议之中。不过物我两忘,如庄周梦蝶,变得妙趣横生了。如此一问,既有期待,也有自信;既有悬念,也有肯定;扑朔迷离,让人捉摸不定,浮想联翩,可谓匠心独运,耐人寻味。诗人不写自己拜访灵山,而是跳出窠臼,反“客”为“主”,“主”“客”合一,是一种大胆的突破。 整首诗写得空灵玄异,惊绝妙心,修短在手,去留随心,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英锐者抱秀而心悦,应为当代山水诗的典范之作。 【编者按】读作者的这组灵山诗,先到网上搜了下灵山的简介。灵山位于江西上饶,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道家书列为“第三十三福地”,因山势连绵起伏像一位侧卧的江南美女而被誉为“睡美人”。可见灵山之美。这组诗很好的描绘了灵山的风姿绰约。一、远望灵山如在云端,若隐若现,那凿刻的栈道仿佛可以连通星月。多么巍峨的一座灵山!不仅如此,它还钟灵毓秀,山涧欢唱,松涛阵阵,可谓人间仙境,难怪被道家誉为福地。二、夜宿灵山,却颇有山野妙趣,你看那皓月当空,疏星低垂,一丛修竹掩映着农家乐,几缕花香甜美了主客的心。美景入心,美人入梦,醉在斯地,不复思归。三、灵山的雨与别处比起来,更添几多空灵和俊逸,就好似一曲天籁,余音绕梁。四、如此美景,怎能令人看得够?只是离别在即,纵然心中有万般不舍,也得踏上归程。这组诗歌从游、住、听、别等角度描绘了灵山的秀美风光,不由人心生向往。诗歌格调清丽、用词唯美精准,灵巧又不失典雅,是歌咏山水的诗歌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