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织锦技艺

历史沿革黎族民间织锦,有悠久的历史。产于海南省的黎族居住区,《峒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服饰异彩纷呈,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用黎族织锦和单、双面绣布料制作的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上面镶嵌上诸如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穿上镶嵌珠宝的筒裙,行动或跳舞时,熠熠生辉。文化特点苗族织锦有通经断纬法和通经通纬法两种,前者运用较为广泛,从东部苗族的湘西到西部苗族的楚雄一带都使用。湘西一带织锦一般以细棉纱或丝纱为经,以粗棉、毛或丝纱为纬,多为通经断纬法织出的锦有菱形、几何纹,字纹、团花等,一般用作被面,称为粗锦。过去亦有以细彩丝线为经纬纱按通经通纬法织出的花手帕、头巾等,称为细锦。贵州台江县、黄平县、剑河县一带以通经断纬法织出的彩锦图案十分丰富,有龙纹、舞人纹、鹭纹、鱼纹以及几何纹等,尤以台江县施洞、革东、五河一带织锦图最为丰富,色彩绚丽,一般用作围腰和衣背。

凯里苗族织锦分素锦和彩锦两类。素锦主要分布在舟溪镇、万潮镇一带;彩锦分布在凯棠乡、湾水镇一带。素锦用蚕丝织造,采用通经通纬法,蓝底起白色图案。素锦最精者首推舟溪一带“中裙苗”的背带细丝锦。其用丝之细,每平方厘米达到60经、90纬的高精密度,手感轻柔润滑,纹样光鲜,精妙绝伦。彩锦用彩色丝线织造,采用通经断纬法,织出色彩斑斓的苗锦。

凯里苗锦纹样丰富、计有动物纹、植物纹、天象挑纹、器物纹、几何纹等类,不一而足。凯里苗族织锦工艺复杂,操作者面对数千根细丝线,数纱挑经、露纬起花或断纬起花的功夫显得格外的繁难,即使是熟工巧手,一天也不过织出寸许。动植物纹多取像大自然,经过抽象简化变形处理,显的十分夸张、生动、传神;或者取其特点鲜明的部位,如头、角、足、爪、眼睛、毛旋以象征动物本身,可谓别具匠心。尤其是菱形纹的频繁合理运用,使得构图严谨规整、饱满对称。再加上巧手细作,工艺精湛,更凸显图案鲜洁明快,统一和谐,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极好的装饰效果。技艺传承老人尤为引人注目。这位参赛的老人沉稳干练,手持各式各样的棉线、麻线、丝线和金银线等,手脚并用进行织制,只见经过老人的一番的“妙手”技艺,一幅作品已初见“端倪”,不禁令人惊奇。老人专心地织制着,丝毫没有被现场的热烈氛围所“打扰”。

绣的姑娘们在忙碌着。 她个人比较喜爱苗绣,对苗绣的研究比较深,苗绣不但需要高超的技艺,而且还需要天然的悟性。看到年轻的参赛者,她感叹道:“苗绣的手艺会一直传承下去。”记者还看到展览的苗绣作品,图案丰富多彩,每件作品都十分精致。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不断变化,民族服装的市场越来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在此情势下,苗绣艺人的数量日渐减少,现代文化越是发达,苗绣的传统技艺流失也越快。面对苗绣技艺所遭遇的危机,举办苗绣比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这一古老的民族工艺顺利传承下去。

南海网海口6月13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陈望)6月13日是我国的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举办期间,海南有关部门及各市县将围绕“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主题,积极开展40项“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据介绍,6月7日至30日期间,海南有关部门及各市县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坛——儋州调声”、“第六届海南省黎族织锦大赛”、“第二届海南省民间技艺美术技艺大展”、“海南省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图片展”等40项活动,还将引导市民、游客参与到传统技艺体验、传统美食品尝、传统戏剧和音乐类展演等活动中来,增强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海南省“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在海口启动。由海南省文体厅主办、省群众艺术馆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第六届海南省黎族织锦大赛和第二届海南省民间技艺美术技艺大展在海南文化体育公园同时举行。

在黎族织锦大赛现场,记者看到了来自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的80名选手在紧张而认真的比赛,娴熟的动作展示出她们精巧高超的纺织技艺,使现场观众叹为观止。此次比赛年龄最大的将近70岁,年龄最小者仅10岁。保护现状土家织锦织机前,但闻机杼声红网龙山站为传承和弘扬土家织锦文化,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土家织锦产业,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土家织锦分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土家织锦技艺教程》首发仪式在龙山县举行。来自龙山县、湘西州、张家界市、铜仁市、恩施州、宜昌市、重庆市等地的多位土家织锦工艺大师和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及嘉宾齐聚龙山,共商传承、发展土家织锦传统工艺大计。

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会长刘天水,龙山县委、副县长王京海,正县级干部向长龙,湘西州、张家界市、铜仁市、恩施州、宜昌市、重庆市等地的领导、嘉宾、织锦企业代表和龙山织锦企业代表共100多人参会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