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代书法理论的发展 在魏晋时代文人书法流派的大变革中,书法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它是书法艺术进人自觉时代后的必然产物。这些书法理论一方面注意探讨笔法的内涵,另一方面则突出表现了玄学思想影响下的审美观念。在最初的书法批评—品评说中,高扬了人格精神,对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流传到今天的主要有:西晋卫恒((l刃体书势》、索靖《草书势》、北魏江式《论书表》、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虞稣《论书表》、南齐王僧虔《论书》、南梁萧衍《观锤拜书法十二意》、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袁昂《古今书评》、庚肩吾《书品》等。还有许多后世附会于王羲之的书论,真伪相杂,莫衷一是。 在这些书论中,第一类是关于书法用笔技巧的文字,如传为卫烁的《笔阵图》和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以及萧衍的《观锤既书法十二意》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文人极为重视用笔和笔法授受,但许多史料证明.当时都秘不示人而不著文字的。因此,这些文字大抵是后世根据前人的经验再造伪托的,但其中亦不乏可窥及魏晋南北朝时代以锤、王为代表的文人书法家关于笔法技巧与结字体势的研究成果。笔法作为书法第一位重要的基础,在当时显然已成为书法界普遍的共识。 第二类书论,可以王僧虔、袁昂、萧衍、庚肩吾的书法品评论为代表。梁代庚肩吾(487一551)把书法优劣分为九等,其源出自九品中正制,从他的《书品》与同期出现的诗论《诗品》(钟嵘著)、《古画品录》(谢赫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艺术批评的一致性。《书品》的评析方法对以后唐代张怀灌的神、妙、能九级品评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这些文字中,还反映出当时书法美学观和书法审美范畴的建立,如“骨气洞达”“风流骨气”“骨丰肉润”“骨体甚骏快”“骨体甚峭”“疏散风气”、以及“骨势”“筋力”“媚趣”“紧媚”“神彩”“形质”“姿态”“法度”“功夫”“天然”等等。其中骨气论强调骨气为内质,媚好为外表,如近人马宗霍先生所云:“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干,然后韵敛而度凝。”神彩论则强调“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即言形质的笔法、结字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人之精神才是目的,“形”只有赖于“神”才有生命,因而将书法创作中的主体精神活动与书法美的表现这一对立统一关系客观地表述出来。同样,“天然论”在论及功夫与姿态、功力与天然的关系时,也注意了二者的辩证统一 在这些书论中,我们还可注意到,这一时期的文人书法十分注意艺术美的和谐统一,所谓“骨丰肉润,人妙通灵”,“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工之尽矣,可擅时名”。。又如“拘则乏势,放又少则”,“肥瘦相和,骨力相称”,“适眼合心,便为甲科”。。这些“中规合矩”、填密精微的审美标准,要求既合法度而又能“心忘于手”“心手达情”,高度反映了当时的书法艺术在技巧完善的基础上,超越技巧去反映人的精神的特点。这些书法审美范畴和审美标准的建立与研究,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不仅对当时的书法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后世的书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书法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