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Taoism及其人生哲学

唐坤

当人们谈论道教时,他们自然会联想到中国唯一本土的宗教——道教。 它让人想起传说中银须白发神仙的太上老君,想起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作品中手持拂尘、神通广大的崂山道士,让我想起了真正的御医大师为人祈福、预测吉凶、祈神祛病、炼丹药……

事实上,道教是指先秦百家学者中的一个思想流派,而道教是在汉末才出现的。 道家是由先秦思想家老子(姓李名儿,字伯阳,别号老聃,春秋末年,生卒年不详)创立,并由庄子发展起来的。周氏,字子秀,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它是在这里继承和发展的。 后来,人们把以老庄“道”学说为基础的学术流派称为道教。

秦汉时期有“黄老派”,以黄帝、老子为名,说明道教源于黄帝,但这只是一个幌子。 从道教思想的根基来看,道教的奠基之作只能是《老子》,它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思想深刻、独具特色的哲学经典。 《老子》这本书只有5000字左右。 系统阐述了老子围绕“道”、“德”的思想。 后来人们又习惯称它为《道德经》或《老子五千篇》。 由于道家推崇《老子》一书,西汉司马谈在《六家要义论》中开始称其为“道德家”。 《史记·太史公序》和《汉书·艺文志》正式称其为道教。 ,并被列为“九流”之一。 由于道家思想的核心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密不可分,因此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家思想之中; 可见,道教以老子为始祖,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并把他的《道德经》视为主要经典之一。 因此,道教一般归为道教。

老子之后,许多学者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如杨朱、宋林、殷文、彭蒙、慎到、田骈等,他们大多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云集的学术中心学习。国时期——齐国稷下书院俗称“稷下道”或“黄老学”。 而庄子是道教中继老子之后最重要的人物。 他集道家思想之精华于一身,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善本《庄子》中。 他用非常生动的语言论述和阐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使道家思想更加完整。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人们也称道家思想为“老庄之学”。

20世纪30年代,胡适在北京大学《中国中世纪思想史》讲义中对道家的中心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宇宙自然变化观,

(二)美好生活、保存生命的人生观,

(三)自由放任的政治观。

如果说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教因玩世不恭而远离政治,注重追求内心的自由、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那么汉初的黄老道教开始介入在政治上,不断包容,博采众长,效仿自然,无为而治,为统治者所推崇。

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的崛起,社会走向衰落。 秦二世灭亡后,法家声名狼藉。 儒学因其复杂性,一度不被统治者所重视; 清静无为,简单易行,事半功倍,有利于百姓休养; 另外,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帝国的建立者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所以朴素大方的道家思想更容易得到他们的青睐。 这是汉初黄老学兴盛的直接原因。 西汉初年,宰相曹参采用盖公的黄老之术治国,受到君臣民的称赞。 到了文帝,他也非常推崇黄老的学说,主张“清廉无为”治国; 由于窦太后也“爱黄老之言,不讲(悦)儒”,景帝和太子(后来的武帝)不能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技”(《史记》家庭”)。 后人所说的“文景之政”的繁荣,与文景帝时期的静谧无为的治理不无关系。

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思想开始衰落。 大约在东汉时期,道教开始分化。 一方面,它向着仙丹化、神秘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与佛教相抗衡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另一方面,它与儒家纲常明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道家思想——魏晋玄学。

汉魏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开始活跃。 道教也以魏晋玄学的形式重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道教作为道教的另一个分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就理论贡献而言,却远不及形而上学。 魏晋玄学以复活老庄思想的方式取代了汉代的预言神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言、王弼、嵇康、阮籍、向修、郭象等。玄学家将老子、庄子、周易合称为“三玄”,以对老庄思想的理解诠释儒家经典。 ,形成了儒道综合的思想格局; 同时,他们用平静、自然的生活态度来拯救被儒家名言压抑的人性,试图摆脱儒家所倡导的繁文缛节的束缚,追求一种超然、无拘无束的生活。 可以说,道教从诞生到魏晋,经历了无数的政治变迁和重重考验,表现出了临危不惊、临危不乱、从容处世的人生态度。

唐宋时期,统治者赋予道教更高的地位和荣誉。 由于老子姓李,与唐朝皇室同姓,统治者为了宣扬自己的出身,自称是老子的后裔。 首先,唐高祖规定了三教的顺序,将道教置于儒、佛之前。 紧接着,唐高宗尊老子为“轩辕皇帝”,并下令持贡者必须熟读《道德经》。 唐玄宗不遗余力。 他直接将道士视为皇室之主。 并亲自批注《道德经》并命民众在家中备存一本,弘扬道教思想,不断提高道教理论的地位。 唐武宗一登基,就将老子的生日2月15日定为“冒险日”。 更何况,唐朝的许多皇帝都热衷于服用道士炼制的金丹,以求长生不老。 最终,他们因服用金丹中毒而过早结束了生命。 玄宗等皇帝都是如此。 宋朝的统治者也效仿前朝的做法,想方设法将宗派与道教联合起来。 宋徽宗甚至下令僧尼穿道服。

正因为如此,唐宋时期成为道教尤其是道教的鼎盛时期。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 即使到了极力以道教为祖宗的李唐时期,统治者仍然实行儒、道、佛并用的政策。 宋代以后,宋明儒学新形态——理学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形成了儒学一统天下的思想格局。 后来清朝统治者采取重佛镇道的政策,导致道教在皇室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体系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说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文化思想上有刚柔、显隐之分,那么,相比之下,儒家的刚健、有为、进取、世俗精神更为突出,而道家则强调顺从精神。 、无为、退却、隐藏。 人们常说秦汉以后就没有“纯儒”了。 也可以说,秦汉以后就没有“纯道”了。 儒家与道家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 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 它们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和道家是一家人。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它们就像汽车的两个轮子和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即使在儒家一统天下的时期,道教也没有消亡。 它以多种形式渗透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它体现了道家思想的隐性特征。

儒道,一为刚健有为,一为顺从; 因此,中国古代很多文人都能够以儒家入世,以道家出世,或者将儒道融为一体,让自己放松自在,进取自如。

从历史渊源来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逐渐瓦解,我国进入了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 一些奴隶主贵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和政治特权,沦为乞丐或奴隶。 他们有的用草搭茅屋,一起劳作,隐居。 在《论语》中,他们被称为“隐士”或“隐士”。 这些人对弱肉强食的现实社会、混乱痛苦的社会表示强烈不满。 他们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痛斥“天下无路”! 在同一时代,儒家和道家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儒家思想面向现实社会,努力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 即使是个人修身,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隐居之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无事可做”(《论语》)。 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为官,可以为官,可以止,可以止,可以长,可以长,可以快。 ” 孔子历来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但事实上,无论这个世界是“义”还是“非义”,他似乎都没有任何退却的意思。为了改变这个“不义”的世界,他虽然处处遇到阻碍,他依然一往无前,骨子里依然有干劲:“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这方面,孟子的重要性不亚于孔子。在他看来,无论你是否成功不管是在逆境还是在顺境,都不应该逃避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在当今的世界上,我还能有谁呢?” (《孟子·公孙丑下》)他无意退休。

面对残酷的现实,道教深入人心,向自然寻求自我救赎的人生之路。 据《史记·老庄沉汉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位“隐君子”。 相传他在周朝时担任图书管理员。 孔子曾问他“礼”。 后来,他退休了,写了《老子》这本书。 宋代庄子曾任漆园管理员。 辞职后,他说:“终生不为官,志在必得”。 魏王以高薪聘用他,并到了楚国相的位置。 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高尚阴柔的思想,到庄子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都说明了道家与儒家的区别。 道教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顽强地守护着人类精神的尊严,努力开垦人类精神的沙漠,拯救生命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超越人生的困难和世俗的欲望,使人们获得了平和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 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隐士。 他们的隐退,不仅是为了躲避不可改变的邪恶现实,不仅是为了避免成为爪牙和教唆者,更重要的是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道家才在韩非子的名学榜上失名了。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涌现的一大批隐士的真实生活,以及以老庄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隐士生活的切身体验,是隐士生活的社会基础。道教的出现。 另一方面,孔孟的生活体验与隐士的生活体验相去甚远。 因此,他们的思维过程必然与老庄不同。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总结了先秦诸家的思想。 他在《揭秘》谈到庄子时指出:“庄子为天所遮,不知人。” 说明庄子只注重代表自然的“天”,所以而忽视“人”,就等于用自然来掩盖人。 荀子进一步指出,像庄子那样认识“道”,只能是一种对自然的顺从。 事实上,荀子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 问题的另一面恰恰是庄子遵循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人类的精神自由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 迈出了一步。 这怎能说是“瞒天过海,不知人知”呢?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常常用“消极”、“厌世”等词语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 其实,这里面有一些误解。 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去看一看,就不会贸然使用“消极”、“厌世”等词语。

【道教(Taoism)及其人生哲学】相关文章:

一、论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差异

2、道家名言

3.自然方式教学课件

4.道家经典人生哲学

5.道教重要经典《列子》简介

6.十大道教故事

7、道家经典语录摘录

8.幼儿跆拳道教案

9.10 道教故事

10.中学生语文教案《月亮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