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的开心和幸福,通常都是相对性的,并且是根据与其他人相比才产生的。
例如,范伟有句经典电影台词:
最幸福的事我饿了,看其他人手上拿个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其他人穿了一件厚棉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要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也就比我幸福。
可是,生命是一团,不可以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趣,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趣之间摇摆。
由此可见,根据外界获得而得来的相对性幸福也是有较大的弊端,会令人越得到越痛苦,若是无法得到就更为痛苦。
庄子:无情,便可获得绝对的人生幸福
以前听过这样一句话“人不高兴的根本原因是智慧不够”,如今想想也会觉得很有事理。是由于在我们追求幸福与开心的方向出了错误,付出努力再多,也是徒劳的。
读完《庄子》,大家才猛地发觉:一个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不懂得庄子所讲的“以理化情”。
何为“以理化情”呢?通常是指具有高深的智慧后,可以搞清楚事物的真理,用事理来疏通情感上的疑惑。
人生,除了病苦之外,大家感受到的痛苦,实际上都是价值观念带来的,并不真真正正存在。如果谁可以得“道”,发觉事物的真理,便会心里坦然豁达,继而想明白许多难题,真真正正做到“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而这就是庄子能够达到的“绝情”境界,可这里所讲的绝情并不是指冷血的意思,然而指看透后的
不动心、不动情。
例如说,普通人对死亡缺乏足够的认知,对死亡充满恐惧和焦虑,可是庄子所见到的实情早已超出了死亡的表象,然而做到了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真人境界。
因此 ,庄子的妻子过世,惠施前去吊丧,却见到庄子蹲在地上,鼓盆而歌。惠施生气地说道:你没哭也就够了,又鼓盆而歌,并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解释道:不对的,我妻子初死之际,我怎么可能不感慨难过呢!然而考察她开始本来就未曾出世,不但未曾出世并且本来就未曾具有形体,不但未曾具有形体并且原本就不曾形成气息。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遇之中,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静静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随之而啼哭,自认为这是不可以通达天命,于是就停止了哭泣。
庄子用事理说服了惠施,惠施也觉得庄子说道令人深思,也就不再责怪庄子了。这就是庄子在日常生活中“以理化情”的典型例子,看似很绝情,却也很令人深思,只是由于思考问题的高度更胜人一筹。
天下雨了,大家不能出门,成年人通常能够了解,可是小孩子却喜欢闹脾气、动怒。根本原因便是在于:成年人懂得更多,看得更长远,了解日常生活产生的不顺心事,继而比小孩子所感到的失望、气愤要少得多。
如同斯宾诺莎所说:
心灵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这个意思,用道家的话说,便是以理化情,情感能够以道理和了解来抵消。
道家觉得,圣贤对天地万物的自然本质有完全的了解,因此 体现得不随便动心,甚至是无情。
庄子:无情,便可得到绝对的人生幸福
实际上,我们与其说是庄子是无情,还倒不如说他是不为情所扰乱,内心不会受到世界变化的影响,能够和现实好好地和解,继而具有灵魂的和平。
因此 ,大家常说:如果你看不惯的人与事逐渐减少,表明你已经越来越成熟!成熟并不是指身体上的,反而是指精神上的,而越接近真理的人,观念越发成熟,对外也会体现得很“无情”。
一个人,若是能够学会“以理化情”,让“无情”变成一种常态化,不依靠外部事情,独立自主,因此获得的幸福也并不受外部事情的限制。如此这般,他就得到了绝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