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 今天,当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厘清和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但不能破坏自然、盲目反对向自然索取事物。

反对片面利用和征服自然。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尊重自然、效法天地为生命。 行为的基本基础。 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存,万物有灵”的境界。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儒家对于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很多阐释。 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事,即所谓“自重而人”、“物以己为”。 《中庸》云:“和而有之,天有其位,万物得以养育”。 这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孟子提出:“心知性者,知性也;知性者,知天也”。 (《孟子·一心》)他追求的是通过“一心知性”的方式来达到“上下的关系”。 天地之境融为一体。 他还提出了“亲亲”、“仁人”、“爱物”的主张,即把“爱”从自己扩展到别人,从人扩展到物,把仁的精神延伸到万物中。宇宙。 宋代张载在《正盟》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提出了“民为我同胞,我亦同”的主张,意思是说,人类是我的同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的。 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样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对自然界万物,包括鸟兽草木抱有仁慈、友好的态度,并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孔子提出“钓鱼无纲,行船不夜射”(《论语·叔耳》),主张只用鱼竿,不用大网拦江捕鱼,反对射夜留鸟。 。 显然,他反对人类肆意狩猎,破坏生态平衡。 史书中记载的“三面开网”、“断网”等典故,也体现了古人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我们提倡宽容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营造“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和谐社会。 众所周知,儒家伦理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最大。 孔子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待人、与人和谐、与己和谐、从而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的人。 他说:“君子和而异,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他又说:“君子内敛而不争,为群而不为党”。 他的意思是要保持和谐,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结党。 只有举止庄重而不与人争吵,善于团结他人而不拉帮结派的人,才能称为君子。 在这里,孔子区分了“和”与“同”两个概念。 “和”就是多元的统一,“同”就是为了一己私利而盲目附和甚至拉帮结派。 孔子还明确主张君子应当选择前者,放弃后者。 可见,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孟子还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他还提出:“我老而民之老,我幼而民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提出了仁、义、礼、尊、容、信、敏、利、智、勇、忠等一系列观念。 、宽恕、孝道等,旨在实现“人之‘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理想。正如《礼记·礼运》 ”云:“老朋友不只关心亲人,也不只为孩子生儿育女。 老者有终,强者有用,少者尽其才,寡、寡、孤、残、病者,皆受扶养。”他主张无为。执政的道士最反对《老子》描绘了一个人们“无欲”、“无为”、“无争”,和睦相处,宽容体贴,人人“享受其美食,穿着其美,生活安宁,享受其风俗的理想社会。 老子提出:“天之道,多损则补不足;人之道,多损则补有余。谁能以有余而侍奉天下呢?” ,唯有道。” (《老子》第七十七章)老子提出“无欲”、“无为”、“无争”、“去奢、去奢、去安”、“知止”、“知足” ”等命题无非是要求人们效法天道,“有余而济天下”,实现相对平衡。古人设计的大同社会理想本质上是乌托邦,但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它始终引导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目标。

对于身心关系,主张身心和谐,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正确处理理性与欲望的关系。 儒家思想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和正当欲望的正当追求。 孔子说:“富贵,是人之所欲”。 (《论语·礼仁》)“财可求,虽是鞭子也行”。 (《论语·叔而》)但他也强调“欲而不贪”(《论语·要日》),反对放纵情欲。 他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不稳,警示在于外表;壮时,血气旺盛,应防战;老了,血气衰落,警告就在增益。” (《论语·己二》,意思是说,人在追求淫乐、愤怒、悲伤、物质利益时,必须掌握中和的原则,保持平衡、谦虚的心态,不可贪得无厌,切不可把物质利益当成生命,一切追求,更不要唯利忘义。这种把关注生命价值与弘扬道德观念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老子创始人道家,也主张人体与精神合一,他说:“子婴婆抱一,岂能不分离?”(《老子》第十章)“果其锋,解其惑,和其光, ”(《老子》第五十六章))这就是说,拥有和谐的人格可以“消除个人的僵化,消除一切封闭的障碍,超越世俗狭隘的人际关系的限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人”。心胸开阔,心态平和。”(陈谷英:《老子评析》,中华书局,1984年,第283页)。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中,我们主张和谐共处、民族和睦。 《尚书要典》云:“百姓和睦,万国和睦”。 《易经·迁卦》云:“先庶民出,万国皆在咸宁”。 也就是说,它主张各国团结、和谐共处。 孔子提出“四海为兄弟”(《论语·颜渊》),又说:“远方的人有不满足的地方,就修文德来来,来了就来。”安息吧。” (《论语·季氏》)提倡文德修养。 说服外国,反对贸然诉诸武力。 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篇》),主张“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篇》),主张王权,反对暴政。 王道与霸权相反。 霸权以武力为后盾处理国内国际关系; 王道利用和平手段,通过在国际上建立互信关系来扩大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和谐思想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糟粕,但其优秀的一面仍然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