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奎中国园林的道家思想

李先奎中国园林的道家思想

完整报告:

 

分段视频: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学习经验。 今天的话题是中国园林中的阴阳概念。 关于中国园林,主要指的是中国古典园林。 今天的话题主要是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及它与西方园林有何不同以及其自身的特点是什么。 本文主要从这些角度探讨中国园林的理论和设计原则。 我们先来说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道法自然”。

第二个问题讲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模式——造景原理。

第三个问题讲中国园林的审美标准——意境美。

第四个问题讲的是中国园林的设计手法——“道家”。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2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皇帝所谓的“园林”和“环境”,这是专门划定的风景相对优美的地方,供皇帝狩猎之用。 这就是园林的由来。 从此,崇尚自然的基本思想一脉相承,历久不衰。

当时中国哲学的另一件重大事件是《易经》的出现。 一般称为《周易》,所谓《周易》是周代出现的经典书籍。 殷商时期,《周易》的前身叫“归藏”,当然这已经失传了。 《周易》是在《归藏》的基础上发展总结而成的一部古老的经典。 《易经》所反映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老子、庄子、邹衍等人的完善和成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 。 《易经》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从心理结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把《易经》所体现的思想称为阴阳哲学。 中国一切哲学思想和中国文化,都是从《周易》确立的阴阳哲学的根本点出发的。 因此,阴阳哲学思想不仅为以后的道教提供了更多的启示。 在很多地方继承下来并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就是儒家思想。

还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 这些哲学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易经》思想和阴阳思想的影响。 所以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事物,就必须了解道家的教义,因为道家更多地继承了阴阳哲学的精髓。

鲁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华之根本在于道”、“懂得此理的人,就懂得了大部分中国”。 鲁迅的话非常深刻。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最基本的东西,你就必须了解道教,否则你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 从园林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先秦时期的道家实际上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创造者。

园林的基本功能是“看得见、看得见、行得通、宜居”。 这些功能虽然是物质功能,但从根本上来说,园林的基本功能是精神功能。 因为园林环境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场所”,我们去园林主要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和审美需求。 因此,园林更多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宇宙和社会生活的思想认识和思维观念。 因此,必定深受中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阴阳观念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种影响,创造了我们独特的、自然的园林哲学体系。 《中国工匠精神》的作者是李云老先生。 在书中,他提到了一位西方建筑师评论中国建筑的一段话。 这位西方建筑师说:“城市和房屋受儒家思想和形式规则和对称性的支配,直线、严格的层次、清晰的组织,并强调传统的人造形状。园林景观是由道家观念形成不规则、不对称的、弯曲的、起伏的、锯齿状的形状,这是一种自然本源、神秘、深邃、连续的感觉。” 从表面上看,应该说这位西方建筑师的评论很有见地,但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建筑师并不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对中国建筑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探索。 那么我们在这里想讨论这个问题,阴阳哲学对中国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呢?

一、中国园林的指导原则——“顺自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阴阳。 “阴阳”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是远古先民运用东方独特的整体思维认识自然的结果。 这种认识把世界上一切现象、事物概括为两个相关而又独立的基本属性,或者说两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即阴和阳。 两者和谐共存、统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例如,太极图中有一对阴阳鱼。 那么阴阳观念就从我们原来的天道观发展到了“天人合一”的“人为宇宙”的观念。 因此,我们阴阳哲学的一个基本点是,天人合一是自然天象的存亡。 引申到人类社会的变迁和盛衰,也就是说,从天观,到世界观,到人生观,我们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得到了一些规律,然后展开人类对社会规律的认识。 “阴阳”已成为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所以,《周易》里有句话叫“一阴一阳谓之道”。

老庄哲学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即体现了这一哲学的观念,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 那么什么是道呢? 简单地说,“道”就是用三者相一致,使自然、人类、社会同源同构,相互作用。 世间万物的演化规律,都是基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总原理。 一切事物都不例外,园林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从这个出发点来研究园林。 所以在讨论“道”与“性”的关系时,对于世界本源的“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明确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即“人”。地法,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是最高境界。 “自然”一词是对自然概念的隐喻。 这是一层意思。

“自然”的第二个含义也有“自然而然”的意思,就是顺其自然,让“万物自变”的观念,即按照其他客观规律来来去去。 因此,“自然”一词有两个含义。 “自然”是“道”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高理想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道家阴阳哲学称为自然主义哲学。 这种哲学是极其浪漫的。 与儒家哲学被赋予理性不同,它更被赋予浪漫色彩。 是追求一种自由、优雅、简约、淡泊、淡雅的“仙风”。 “先锋道姑”是一个文学修辞格,具有非常高雅、浪漫的寓意。 体现在一种朴实空灵的自然美学的艺术精神上。 因此,庄子所推崇的、庄子所推崇的,被称为“天地之大美而不言”。 它非常简单,非常空灵。 世界上有伟大的美丽,但它不会说话,只是默默地展现出来。 这种美是西方思维不容易理解的。 我们说美源于自然,美必须效仿自然。 自然美是属于最高境界的美。 尤其是儒家崇尚理性之美,而推理之美则截然不同。 因此,这是两个不同的审美方向和层次。 中国园林以自然主义哲学和自然美学为指导。 “遵循自然”是创作的唯一指导原则,即沉浸于自然,效仿自然,把园林创作当作人与自然沟通的手段,人与自然联系、相处的桥梁。 同时以道教的理想境界,即所谓归化圣地——“仙境”作为园林的蓝本。 那么,道家修行为何要去仙界呢? 他的最高境界就是仙境,所以就以仙境作为我们花园的蓝本。 造园手法再现了人间世界的这种幻想,确立了中国园林的基本理论和创作原则等发展意图。

那么什么是仙境呢? 道教的“仙境”指的是什么? 指神灵居住的生存环境和修炼场所,是众生所追求的理想化境界。 所以道教宣传要求生活在这个仙境里,这是最理想的。 这成为“遵循自然”的典范和代表作。 因此,在道教书籍、道经中,常常有很多“仙境”或“洞天福地”的描述。 在描述中,可以看到他们使用了许多浪漫的词语,充满了壮丽、奇异、绚丽和生机。 丰富的色彩捕捉到了大自然中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山河。 所以这些仙人居住的地方,比如天宫或者三岛,所谓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是道教最崇敬的地方。

例如,青城山被称为道教第五洞天。 这里山清水秀,奇花异草,生态非常好,景观十分独特。 例如,道教尊崇的女神王母娘娘将昆仑瑶池王母描述为“金云珠孙,珠古九光”,这是非常华丽浪漫的场景。 太上老君的琼台犹如“玉树激声,林枝自沙沙”。 这样的环境真是太美了。 所以在设计花园的时候,我们就模仿了这个仙境。

人工造山的创举应该是秦始皇“在咸阳筑长塘,引水……筑土成蓬莱山”。 这是秦始皇按照道家思想仿制海上仙岛的典型体现。 先秦经典《列子·汤文》中这样说:“渤海以东不知多少亿里,有一条大沟壑,实为无底深谷,其下无底,谓之归虚。” 诸神居住在海上仙境归虚。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丹药,于是派道士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漂洋过海求仙。 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 同时,他在京城筑池造山,模仿海上景象,故称“鱼乡”。 这种造园风格一直延续到汉唐时期。 历史上,汉武帝管辖太液池。 太液池按照方士仙人的说法,在池中筑岛,象征东海神山。 隋唐两朝的皇帝也是如此。 道教仙境已经从幻想想象的世界,转变为对现实世界和各地名山大川的模仿。 两千多年前,“仙境”不仅是道家所追求的理想圣地,也成为我国园林建筑模仿的对象。 因此,“顺应自然”从此成为我们园林设计的基本指导原则。 后来的发展就是沿着这个线索演变的。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皇家园林非常宏伟,堪称“帝王怀中移地缩天”。 就是将世间的美好凝结在一处,拥在君王的怀里。 私家园林“小而精,以小成大,虽为人所造,却似从天而开”。 “就像天空打开了一样。” 第三类园林称为寺庙园林,寺庙园林又称“依托山水,借地形美”。 第四种园林称为山水园林。 山水园林处于自然的怀抱之中,本身就在自然之中。 因此,这些园林景观写于自然,源于自然,但又必须经过人工提炼和艺术加工,所以高于自然。 特别是我们的每个花园都有自己的主题和特色。 在这个主题和特征上,人工创作将会更加概括和集中。 所以我们去青城山,第一道门上写着“天然图画”就是一个概括。 这体现了我们中国园林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关系和对阴阳的辩证认识。

图片1/

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是颐和园里的一只神兽。 花园里的一些动植物在现实生活中是看不到的。 它们都是想象的图像。 比如这种动物,融合了很多动物的特点,凝结成一体,它有龙头、羊角、牛角、鱼鳞、马蹄。 像颐和园这样的建筑都是象征性建筑,不追求建筑形式的宏伟,只追求整个园林的氛围。 它的实际用途并不需要这么大的空间。 其实就是模仿一种气氛和神韵。

图片2/

这是颐和园的佛香阁

图片3/

这就是已被毁坏的圆明园西园遗址。

2、中国园林的基本模式——山水之道

中国园林有一个基本的模式。 除了追随性之外,还必须有特定的形式来表达这种追随性。 那么这个形式就是“山水之道”的模式。 从古代以“园”、“围”为园林建筑的原型,到有目的地模仿自然,从数千种自然形态中选取“山”和“水”两个基本元素作为园林的主题。 这主要是从阴阳哲学的角度来概括的,所以我们把造园活动称为“山水之道”,就是模仿自然。

那么自然界的风景元素那么多,为什么只用“山”和“水”这两个基本元素呢? 因为从阴阳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把“山”和“水”作为两个本原之物,并把它们提炼出来作为出发点。 之所以如此炼制,也是阴阳观念的体现,因为按照阴阳理论,无形的称为阳,有形的称为阴,所以水属于阳的属性,山属于阳的属性。至阴的属性。 阴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对论关系。 如何判断两对事物的阴阳,有其理论。 水是看不见的,这意味着水接触到什么形状就会呈现什么形状。 这种变化非常剧烈,非常难以揣摩,所以这是属于杨的。

山是一种固定形态,它的形状非常清晰固定,所以这个属性属于阴属性。

从大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地球都是由山和水组成的。 除了陆地和海洋之外,地球表面没有第三方。 因此,对风景的概括是最简洁、最基础、最清晰的。 所以,我们的花园必须有山有水。 没有这两件事,花园就不能称为花园。 那么山和水就构成了它的基本体系,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合德”。 只有“阴阳合德”才符合“道”的基本原则。

曾经有人对此以及为什么中国的自然园林与18世纪以后的西方自然园林有所不同有看法。 他们说我们主要喜欢地形的反差,所以要取山、取水。 那么西方呢? 18世纪以后,园林中也有天然园林,但都是朴素的园林。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山水风光并不能体现平原风光。 事实上,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和肤浅的。 因为平原上有山有水。 山和水并不是真正指的山和水,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只要有高低之分,就一定有山有水。 平原也有水,地形也有变化。 只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变化,那就是山。 就算是平的,也可以称为山。 这和我们风水中的山河概念是一样的,所以山河是一个哲学概念。

西方自然园林实际上是受到了中国园林的影响,因为西方园林是几何园林,而不是自然园林。 所以从“阴阳合德”的角度来看,山和水缺一不可,所以山为阴,水为阳,一高一低,构成对比。 因此,在园林发展史上,无论造园的主题和手法如何,这种景观格局始终保持不变。 但随着每个时期的变化,都有那个时期的特点和特点。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称为“筑池筑山”。 这样的举措自秦始皇以来一直在进行。 发展到汉代,模仿自然景观,称为“一池三山”。 当时“一池三山”是主要的造园方法。 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修建太液池。 池中有三山,名曰蓬莱山、瀛州山、方丈三神山。 那么东汉时期最有名的园林就是洛阳的梁济园。 梁济是当时的将军,他的园林是仿照洛阳妙山而建的。 从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造园已经从幻想海上仙山,转变为追求现实的山水模仿,但造园仍然以“山水”为理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哲学思想被称为“三玄”,即老子、庄子、易经。 换句话说,魏晋南北朝是玄学思想发展的高峰期,或者简单地说,就是道家思想发展的高峰期。 此时阴阳五行思想盛行,因此这种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等文学思潮。

大家都知道谢灵运,他是中国第一位山水诗人、山水画家。 同时期还有谢何的《画论》。 此时,在文学艺术中,对自然美和自然景观的欣赏上升到了理论层面。 顺便补充一句关于自然风光、山水的审美。 中国在世界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最早。 西方对自然风光和自然景观的审美欣赏是在15世纪以后才开始的,西方的几何园林是在文艺复兴后期才出现的。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他们的绘画题材都是人体或城市,从来不把山水树木作为审美对象。 虽然他们画了树,但那只是作为陪衬。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自然风景才开始被视为审美对象,几何花园开始出现。 因此,他们对自然美学的认识相当晚,比我们晚了两三千年。 研究审美史的人可能都知道这种情况,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了更加自觉的“自然山水”的艺术追求。

那么对山水的宗教崇拜就转化为道德义理的享受,所以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观念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深化。 因此,我们追求“山林之乐,田园之乐”的情怀。 一句话,这一时期景观图案的运用是从自发的情境开始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自觉转型。 隋唐时期,园林景观模式已相当成熟,出现了“山池”这一专门术语。 花园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花园。 过去不叫花园。 唐代称为山、池,成为园林的代表词。 这时,园林迅速发展,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园。 众所周知,那是长安的曲江芙蓉园,又名唐芙蓉园。

芙蓉园是唐代的皇家园林。 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期。 节假日和春节期间,这座皇家园林芙蓉园向全社会开放,包括3月3日、踏青、清明节、端午节等。 皇家园林向公众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参观。 事实上,曲江芙蓉园已经成为一个公园,世界上第一座公园。 然后到了宋代,宋代园林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山上堆石,延伸了山的概念。 尤其是赏石活动十分盛行。

那么“山阴”概念的扩展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园林风格从写实模拟山水的潮流发展到写意园林,是审美上的飞跃。 把石头当作审美对象,欣赏它的皱纹。 西方人无法理解。 一块奇石放在那儿,有何美感?

其实这种美就是写意的美,是一种对自己兴趣的追求。 同时出现了许多“湖石”、“假山”等。

比如太湖石,像宋代开封艮岳皇家园林,就有大量的太湖石。 这种写意园林,仿其形,写其意。 文人的写意园林,可以使整个园林充满诗情画意。 这种景观的变形和塑造,达到了一种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境界,称为“一品”。 因此,我们说山水画分为五个等级,最高等级称为“精英级”。

元明清时期,许多文人画家加入园林建筑师的行列,做出了许多理论贡献。 例如,明代季诚所著的《园冶》是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宋代写意园林风格的出现,鼓励了许多文人画家设计和规划园林。 当时,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都请了不少画家、文人墨客出谋划策。 因此,此时的园林建筑已全面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艺术门类。 同时,随着阴阳哲学流派的发展,表现出多种风格,十分灵活多变,因而写意园林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例如,从阴阳哲学看景观模型时,我们谈到颐和园。 颐和园以水面为主,为阳。 浩瀚的昆明湖中有龙王岛。 属阴,故谓之阳中阴。 万寿山后有后湖。 万寿山属阴,湖属阳,即阴中有阳。 颐和园由四分之三的昆明湖和四分之一的万寿山组成,所以它是由山水阴阳组成的。

这也是一个充满幽默趣味的花园。 我们知道,幽默趣味的花园是园中园,所以园中园就相当于太极图中阴阳鱼的鱼眼,代表生生不息、往复不息,形成无穷无尽的乐趣。 。

如果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园林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园林的园林景观模式,由秦汉皇帝开创了两千多年,经历了历代的发展,一直在演变。围绕风景主题的艺术兴趣。 景观的形态构成与组合,堪称借景之巧。 无论是人工创造还是利用自然景观,都是一种对人工环境的自然化,或者是对自然环境的人工化。 因地制宜地运用阴阳观念来使整个园林形成。 这就是“万物一体”的理想。 我们看到,我们城市的私家花园是自然化的人造环境。 山水园林或寺庙园林,均位于名山名水之中。 它们是人工自然环境或称为自然点。 它们都与山水阴阳哲学密不可分。 和不同艺术处理的水。

图片4/

这就是柳园里的曲溪楼。 这里有大片的水域、湖石、假山。 这是一种写意花园。

图片5/

这就是同样以水为主题的岭南园林。

三、中国园林的审美标准——意境优美

中国古典园林有很多美丽之处。 如何通过诸多标准来衡量它的美丽呢? 核心、最基本的就是用意境美来衡量园林美的水平。 我们知道,中国园林的审美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堪称“步步不同景”。 这是我们对园艺的最高追求。 因此,营造意境就成为园林最重要的审美标准,也就是说园林必须营造意境。 那么什么是意境呢? 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这种意境的概念在西方美学中并不存在。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意境。 只有我们东方文化或者东方艺术才能理解。

所谓“意境”,就是通过有限的物象来实现无限形象的空间感。 《董氏武陵集》有“境由象外而生”之说。 这种意境是从图像外部而生的东西。 它是我们作为观察者或美学家所得到的一种图像,称为图像外的图像。 场景之外的景色。 它可以使孤立的物体给人以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的升华并产生联想。 意境用一首诗来表达,可取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天地入心,风雷因呼而生,文章如越小越好,这些东西都是我切的。” 这首诗讲的是意境。 而且,孟浩然的诗反映了道家思想。 与唐代大诗人李白一样,李白对名山大川的审美描写也体现了道家思想。

更进一步来说,意境美是什么意思呢? 意境之美,直白一点叫含蓄美,浪漫一点叫恍惚美。 老子的《道德经·二十一章》谈到恍惚之美,“道是物,而恍惚,恍惚中有象,恍惚中有物。 “嘿嘿,里面有本质,这个本质很真实,里面有信仰。”听起来很神秘,但其实很简单,就是恍惚般。” 《道德经》第十四章也说:“谓之无相,无象,谓之恍。”什么是恍?换句话说,此形似彼形而不是彼形?喜欢那个物体但不喜欢那个物体?这听起来很神秘。如果你把物体变得神秘,那就说明你很懂得恍惚。

也就是说,在有与无、有实与虚的恍惚中,我们可以触景生情,从“象”到“神”。 因此,要理解“道”,就必须强调“悟”字。 老子《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以是道,但不是道;名可以命名,但不能有名。”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可以说“道”,但不是很清楚。 名字也可以说出来,但无法解释清楚。 他说:“强迫,这叫道。” 我勉强地称它为“道”。 这意味着人们需要理解。 没有人的话是100%真实的。 真相必须被理解。 任何真理都不能讲到极端。 这种境界就是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大声无声”。 正是“最美的画是没有画的画,最美的音乐是没有声音的音乐”。

很多外国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不明白。 我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去英国,送给一位建筑学教授一幅中国画《雨竹》。 这幅画上有两座山峰,山下有一条河流和一条小溪。 这是一株早熟禾,有一些枝条,中间有三分之二是空的。 我说这幅画非常漂亮。 他接过来一看,说中间有三分之二是空的。 这太浪费了。 我说气味在中间,他听不懂。 所以告诉他。 说了半天,他终于明白了一件事。 我说:中间有云有雾。 他说:“没有雾。” 我说:里面隐约有一些动植物。 他说:“没有动物。” 我说:“你要想象一下,那里一定有东西。” 他无法体会中国意境之美,觉得必须画得写实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这种美学是我们东方所独有的。

当我们面对意境优美的物体时,首先由现实到现实,由现实到虚幻,由虚幻到沉醉,最终进入恍惚之美的境界,实现从“象”到“神”的体验,获得美的体验。最高的精神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