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也都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也会有所不同。在这种条件下,当人们面对同一种事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有半杯水放在桌上,有人会觉得满足,但也有人嫌弃它太少。正因如此,许多事物的好坏,也是取决于特定的环境下。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面对种种机遇与挑战,而如何判断事物的好坏,便自然是重中之重。关于这一点,先秦思想家也有一些独特的看法,不妨来看一下。
1、惠子的葫芦
惠子,名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有一次,两人在一起闲谈。惠子说道:“魏王给了我一些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出来,发现结出的葫芦很大。这种葫芦,有足足五石的容量。
可惜的是,葫芦的质量不够坚固,即便拿它来盛水,也会从中破裂。我又把它从中间劈开,想做成两个瓢,可惜太浅也装不料多少东西。因此,这个葫芦虽然很大,但却没什么实用价值,所以我最后只能将他打碎了。”
惠子与庄子相识多年,两人早已是知根知底。惠子讲述这个葫芦,其本意是挖苦庄子的一些理论,虽然看上去宏观博大,但却没什么实用性。
听了惠子的话,庄子不怒反喜,他这般回复道:“可惜啊,你竟然不会用这么大的东西。
既然这个葫芦如此大,那你为何不把它挖空然后绑在腰上,来作为一种渡水的器具呢?即便你在水中飘来飘去,不也是很快乐吗?你又何必非要用这葫芦来装水呢?”
生活中,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也通常会固化在某一个认知内。就像惠子这样,在他的认知里,葫芦似乎只能用来装水。连这样的哲学家都尚且有这样的思维误区,更别说一些常人了。正因如此,我们在判断事物的好坏时,应当跳出已有的思维限制,这样才能会有新的发现。
2、宋人的秘方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种变通的道理。话说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人,善于制作一种药物。在冬天来临之际,宋人将药物涂抹在皮肤上,可保持肌肤光洁不会干裂。因此这人研究出药物后,便灵机一动,开了家小作坊,专门给人做漂白布絮的生意。就这样,这家人世世代代都依靠着这个小染坊度日。
后来,有一个客人听说这个故事。于是他找到这户人家,花费百金买下了药物的配方。到手以后,这个客人转而向吴王进献,并说明了此药物在军事方面上的重要作用。
吴王得到此药物后,便专门挑在冬天向越国发起了战争,并取得了很大胜利。事后,这个客人得到吴王赏识,得到了一块封地,从此成为了一个贵族。
可以看到,同样一种药物,在宋人、客人和吴王手中,都得到了不同的作用。而我们在判断事物的好坏时,也应该学会这种变通的道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或许自身的收获便会有所不同。
3、高大的樗树
这一日,惠子又想到了挖苦庄子的方法,于是他说道:“有一种树木,叫做樗(chu)树。它生得非常高大,要三五个合抱。但可惜的是,这种树木却不是笔直的,其主干有不少木瘤,其枝干也是弯曲交错,根本不受木匠的青睐。你现在讲的话,也正如这棵大树一样,大而不适用,不知道有谁会信呢?”
上一次提到的葫芦,好歹能为人作用,但惠子说的樗树,似乎也半分作用也无了。因为它既不能用来制作家具,也不适合当作柴火。可没想到,庄子却这样回答:“既然你现在有这样一棵树,为什么不把它移栽到道路两旁,给过往的行人歇息纳凉呢?”惠子听了这话,久久无语,因为他知道庄子的格局的确要比自己高出了一截。
因此,想要判断事物的好坏,也要有一个格局。当你的格局变得宏大,看待事物的好坏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正如现代社会提倡的绿色植被,尽管有些植被对我们无用,但千百年之后,他们一旦成长起来,就能很好的净化空气,这是福及子孙后代的工程。可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这样的格局,不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才能不被这些蝇头小利而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