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祖师:让我们一起吃素,心餐厅开业啦!-道家故事

我最喜欢的道家故事,讲述了孔子和我想说服国君成为一名仁君的经历。我向孔子请教如何游说国君,我打算持斋。然而,孔子指出持斋不足以做到真正的斋戒。他告诉我,心斋才是真正的斋戒。具体来说,心斋是指用心灵去聆听,通过呼吸感知环境并集中精神。心斋是洞察虚空的心灵境界,超越了俗世世俗的追求。我学会了心斋,我的心灵也变得更加开阔。我认为道教修行是要摆脱对世俗欲望的追求,追求简单、单纯的生活方式。素斋是身体的抗争,心斋则是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 普通人倾向于追求各种美好事物,然而这些欲望如果太多,会带来烦扰。 在道教的心性学中,有一句名言是“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这句话指出,人们对于繁杂事物的追求,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如果无法解决,就会进入危险和绝境,因此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欲望。 如宋·苏轼所言,“危坐学心斋”,心斋不是简单地追求精神上的空虚,而是修行的一种方法,需要正襟危坐去潜修。通过孔子提出的“心斋”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心虚是合道的表现,只要心态虚空,就能把至道予以理解。灵道秘籍在于“听之以气”,只有以大气去倾听,心灵才能更加开阔。我认为理解“心斋”的核心难点在于南华祖师所说的话,这些话需要一步一步分析。

首先,祖师提到“若一志”,也就是要保持一个单一的思想或念头,不要让杂念打扰自己的心思。如果心中充满了杂念,就无法做到虚空的状态。因此,清空杂念是做到虚空的第一步,最终留下清静的思想。

其次,“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这里的“无”是指不需要用耳朵听任何声音,也不需要听杂念。在做到清静一念的状态后,需要用心去聆听自己当前的状态和表现,探究自身的道是什么。这种聆听的声音称为“天籁之音”,南华祖师曾提到,天籁、地籁和人籁是指什么,在此不再赘述。

我认为理解“心斋”也需要找到具体的实践方法,而南华祖师提到的“听之以气”就是一种方法。在聆听并感受道后,需要找到一种能够主动去合道的法门。祖师所说的“听之以气”,指的是利用气的运动作为观察客观存在的方式。此时,我们不再是用主观意识去观察外界事物,而是通过气的运动来理解万物的本质和根本规律。这种修行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能随时随地地应对变化,而不带有主观判断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实现“常应常静,常清静”的修行目标。 在道教修行中,应物和真常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应物指的是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回应,而真常则是坚持自身的真理和原则。当面对外在事物变化时,需要用虚空净明的真心来应对,才能保持自身的真常不变。在这样的修行中,必须要虚实相待,做到应物与真常的平衡。我认为孔子让颜回保持心斋的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够突破自己的执念,回归到大道的层面去看待问题。南华真人在宣扬这个观点时,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中的工匠非常擅长雕刻,他雕刻出来的人物与真人完全一样。君王惊讶地问他:“怎么能刻得那么像?”工匠回答说:“我在开始雕刻之前,必须先守斋,并且三天之后,我的内心便不再想着要寻求庆赏爵禄。五天之后,我就不再想着要得到别人的誉巧拙了。七天之后,我就忘记了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唯有忘记了这些外在的事物,我才能以应物的心态去做应物的事。” 南华真人在《逍遥游》篇章中也指出,如果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那么就算八种风吹来都不会动摇内心了。这是因为只有经历心斋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回归到内心深处,体悟到自己的本真。清代的赵翼也提到了心斋这个词,他在《岁暮杂诗》中写道:“身退敢谈天下事,心斋惟对古人书。”这句话就是表达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持心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古人的智慧之道。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心斋之旅也是一刻不能停,不能掉以轻心。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想,保持纯净的内心,才能够真正地醒悟。